新京报:电影补贴不宜只看票房

2012年11月26日09:49  新京报 微博

  14日,五大电影发行公司突然宣布将分账比例提升至45%;4天后,13家院线表示绝不让步。19日由广电总局和电影局直属的“国家电影专资委”作出反应,发布了四项扶持通知,分别对制片方、影院进行了返还已上缴专项资金、按票房比例予以资金奖励等形式的资金补贴。而发行方与部分院线签订了新的提高分成的协议(见本报25日报道)。各方博弈之后,结果终于见分晓。而这一分晓又将对未来中国电影产生什么影响呢?

  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数日前五大电影发行公司是自己关起门来私下协商后公布出来的“通知”,而随后13家院线的“意见”也属此行为。主管部门及时推出的政策,虽显尴尬,但既避免双方在贺岁档两败俱伤,也避免火药味更加浓烈的行动,是一次非常明智的补救行动。

  按票房比例予以返还专项资金等形式的资金补贴,是不是权益之计,对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这一切都还有待观察。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妨从这些表面现场逐一深入分析。

  首先,必须注意到一个现实:虽然政府宣传大力扶植文化产业已经数年,但是对在文化产业里处在龙头位置的电影产业,却并没有拿出多少实质性的优惠措施。除在2009年初将影视企业的所得税由33%降为25%外,3.3%的电影放映营业税和5%的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照收,诸如其他生产性实业里的“三减两免”政策则从未享受过。即将过去的2012年,全国电影票房依然保持上升势头,同时国产电影却严重“不给力”,上半年国产电影票房居然一片惨绿,这是最近几年不多见的。所以说,这场纷争表面上看是制作/发行方PK放映方,但实际上是制作方对进口大片主导中国电影票房,挤压国产片生存空间而采取的一种被迫抗争行为。

  其次,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两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其一:眼下出台的这个政策,对出品方的政策为“按照影片高新技术格式放映票房收入分档对影片版权方进行奖励,以补贴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制作费”。所谓的“新技术格式”,就是最近两年非常火爆的3D电影。就拿今年暑期档的《画皮2》作例子,这个票房突破7亿的大片在政策扶植下可以获得10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红包。但是这个例子是很让人无奈的:这部电影能获得如此之高的票房,恰恰是在当时进口大片空当未能和国产电影同期竞争的情况下取得的,它的3D使用尚不成熟,只是一个宣传噱头。新政策只偏向补贴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容易让人解读成鼓励国产片在技术投入上继续扩充投资,搞大片路线,也会诱使片商盲目地向“3D”靠拢。

  其二:对院线的补贴比例和对电影的奖励金额,依旧是以票房为衡量标准的。“影院从今年开始放映的国产影片票房达到票房总收入的50%以上,将返还100%电影专项基金;达到45%-50%的,返还80%;全年国产片票房不到45%,但与上一年国产片票房相比有增长的,也返还50%”。首先说,这个返还的票房是属于影院和发行方双方按照分账比例去瓜分的,并不像这几天媒体报道的只有影院独享。其次,返还比例以影院的全年总票房数字为基础,这种“唯票房论”的一刀切政策是否真的有助于合理调整电影产业的发展结构,还有待观察。另外,一些小成本电影会在这样的政策下,继续萎缩,甚至退出市场。

  从现在的问题看,“唯票房论”已经有些微的初态。实际上,电影不光是一个产业,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这方面的考量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来参考,同时应该鼓励小成本电影的多态化发展,这样才能不断为电影输送人才。并不是所有的电影从业人员都有机会参与亿元大片,只是着重突出了电影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单纯求大求多,容易导致电影成为一个别扭的“偏科生”。

  □秋原(北京 电影人)

(责编: sunny)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