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电影的良心

2012年11月27日09:09  北京晨报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一九四二》海报 《一九四二》海报

  看完《一九四二》,第一个反应竟然是无语,长久的无语。

  这部除了阵容之外,很少商业元素的电影,整个情绪都几乎是冷静的,既没有《集结号》的冲击,也没有《唐山大地震》的煽情,当然更没有传统冯氏风格的幽默。

  整个片子就像是一个外人,在静静地跟你讲那个已经不能用任何语言去形容的故事。

  然而,片中的种种却始终徘徊在脑海里,久久地,久久地,生活中的任何其他五颜六色都无法抹去。终于在离开电影已经数日之后,所有的一切砰然一声爆发出来,就如同来自万古的寒冰,将灵魂的坚硬外壳冻裂,让灵魂的末梢赤裸裸地暴露在彻骨的冰冷中,那种痛,一直深入到生命的最深处,痛到人只能麻木。

  是的,麻木。就像电影中,面对每日死去的亲人和乡邻,面对吃死尸的野狗,面对充饥的树皮,面对卖儿卖女的生离死别,所有的灾民都已经麻木,面对每日倒毙盈野、没有姓名只有数字的灾民,所有的大小官员都已经麻木,面对外敌进攻无力还击,只能在逃跑中抢掠奸污民众以泄欲的士兵都已经麻木,在那个苦难的无边之海中,如果不麻木,心已经无法再跳动,就如同片中的栓柱,宁可面对日本人的屠刀。

  《一九四二》开拍前,曾经搞过一个展览,今日美术馆几层楼高的大厅里,一面墙上,都是1942年以前河南遭受大灾的年份和死亡灾民的数字,那动辄以百万计的数字就那样冰冷冷地撞过来,戳得人心里四处淌血。

  看过《一九四二》,你才会想到,中国的历史上为什么会有种种“为什么”,中国的民族性里也为什么会有种种“为什么”。更因为想到这些,你才更会理解扛过这样的苦难而生存下来的民族的坚韧和伟大,才更会体会今天这样衣食无缺的生活是多么难得,才更会领悟到国家民族走入复兴之路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冯小刚[微博]是做商业片出身的导演,曾经被一些学院派的导演们所不齿。但是冯小刚一直坚持认认真真做商业片,片子的质量对得起掏钱的观众,片子的盈利对得起投资的老板,片子的整体效益(包括市场和社会两方面)对得起中国电影。这种负责的态度,在我看来,远胜于以某种暴露中国阴暗面的所谓艺术片去国外混奖,最终目的还是个人名利的所谓艺术电影导演。

  如今,一部《一九四二》更让我们真真正正地看到了电影的良心。那是一种根植于心底的坚守与责任。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电影热潮中种种的不堪。

  感谢冯小刚,感谢刘震云,感谢所有具备良知的人们。

  郁晓东

(责编: Zane)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