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一虎一世界一生一方舟

2012年11月29日09:54  东方早报

  董铭  

  假如没有第二个故事,那李安这部耗费5年心血打造的影片,只停留在展现“视觉奇观”和“人与自然”的冒险片范畴。正由于日本职员的疑问,幸存下来的派才会眼含热泪讲述了水手、母亲和法国厨子的人性惨剧。到底哪个故事才是真实的经历,哪个故事只是想象,这或许是许多观众在结束时继续纠结的问题。

  不过,李安的《少年派》毕竟不是诺兰的《盗梦空间》,钻入梦境和真实的狭缝,反而会失去原著和电影中希望传递的“意境”。就像少年的名字“派”,真相是个无理数,在无可挑剔的3D技术和数码特效之下,影片抉择的是生死与信仰,他们走出大海,那只不再回头的老虎,带走的是恐惧,留下的是信念。

  这是影片在大部分时间里努力营造的架构,是一种看待世界的积极态度。在法属印度的祥和日子里,派和他富裕的家庭享受着上天赐予的资源,这其中也包括他那尴尬的法语名字“Piscine (游泳池)”。在整部影片中,有不少关于法语和法国人的段子,“优雅”与“粗鲁”并存。杰拉尔·德帕迪约饰演的与派的父母发生冲撞的法国厨子,可以说和派的名字一样在他心底留下了阴影,若是联系到第二个故事的真实性,那简直就是“恐惧”的种子。

  在印度的场景中,父母对派的人格塑造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例如在宗教和信仰的选择上,“尽信等于不信”,父亲的警句既是他残疾后的人生观体现,又像是西方信仰“单一排他”对东方信仰“多神共生”的驳斥。父亲是永恒的保护者,李安在这部影片中再次重复了这个定义,尤其是在面对老虎“理查德·帕克”时,他用动物世界的残酷现实,击溃了孩子关于生灵间的平等幻想。虽然方式上有些生硬,却很好地呼应了后面的情节。《少年派》中一个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李安没有把老虎改造得过于“人性化”。同时也告诉观众,这并非是一部“迪士尼式”的励志童话。

  李安所要营造的,是把大海打造成虚与实的结合体,因为没有参照物,所以每一天、每一刻都有可能从现实转变为幻象,又从幻象里回归现实,理性和感性并不像两个故事那样非此即彼的分明。

  所以,即便在第一个故事中,也有可能某些场景是幻境,就像派从未明确信仰哪位“神”,而仅仅是追随了自己的信念。信仰给了派在大海中生存的力量,雷电和暴雨被看做是神的启示,而老虎理查德·帕克则是另一种内心的鞭策。李安在影片中花了大量篇幅来展现派对老虎的驯化过程,可以说剧情就是在这种人与兽的进退中不至于沉闷无聊。派的乐观幽默,与老虎间的沟通和对峙,各种惊险与奇观,导演运用娴熟的戏剧化叙事和调度技巧,把原著小说中许多富于幻象性的描写实现在银幕上。如果从深层次的角色心理去理解,派与帕克的相处、沟通和分离,也可看做是少年战胜内心恐惧,跨越“性本恶”的隐喻。

  李安用不亚于《阿凡达》的3D技术打造的澎湃大海,凶猛的老虎,扑面而来的飞鱼,以及那比动画片还萌的狐獴……注定了这是他最赏心悦目、也最适合儿童观看的作品。当然,他接受《少年派》的初衷,显然不局限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主义”,而是继续挖掘原著作者在宗教层面的探讨。

  电影沿用了书中的开放式写作技巧,把各种关于信仰和价值观的选择都放了进去,巧妙地规避了人性中的残酷与黑暗。毫无表演经验的印度少年苏拉·沙玛在李安的调教下完成了与“虎”漂流的奇迹。哪怕只是在人造海浪和绿幕面前想象,但当他对着镜头讲述第二个故事时,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感,依然如海面上的朝阳般真实。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