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有气无力的饥饿史

2012年12月03日10:16  京华时报

  《一九四二》不仅是一群人的苦难史,也是冯小刚[微博]个人创作的艰难史。对于冯小刚而言,从贺岁笑匠晋升为国片大腕,看似冠冕堂皇,实则也是一种痛苦。值得遗憾的是,筹谋《一九四二》的18年煎熬,并未使冯小刚破茧重生,反而将其创作生涯拉入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态。

  所幸,这一次的冯小刚冷静了许多,或者说,其创作态度上是有进步的。同样以民族苦难史为题材,《一九四二》比《唐山大地震》更有野心的是,后者的众生相是以不同家族群体连环而成,由此气势上更为宏大。同时,冯小刚也吸取了《唐山大地震》过度煽情的教训,这次竟铁了心放弃诸多泪点,从始至终仅以纪实笔法来描摹。可见,冯小刚是想要有突破的,他妄图“只审视,不表态”,却无奈抵到不了那样的境界。简言之,《一九四二》无法真正触及人心。他有坚守,但更多的是妥协;他有蜕变,但更多的是遗憾。于是,一切艺术的野心,都最终沦为商业的泡影。 

 

  总而言之,《一九四二》整体上乏善可陈,其最大的价值或许只在于有幸向大众普及了又一段中国灾难史。而纵览《一九四二》的压抑冷色调,则维系了《唐山大地震》的灾难氛围,以一种灰头土脸的姿态亮相。有人说,这是冯小刚消费民族苦难、大发国难财的又一次伎俩;也有说,这是他对本土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新一轮呈现。而在我以为,冯小刚还是更适合拍“笑中带泪”的冯氏喜剧,若妄图以“只审视不表态”的气度来铺陈历史,那他的境界还远远不够。(陆支羽)

 

(责编: 琉璃)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