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中文版《猫》闯出的音乐剧蓝海

2012年12月05日10:27  中国文化报
中文版《猫》剧照 中文版《猫》剧照

  《猫》来了,这台被认为“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音乐剧则非它莫属”以及“四大音乐剧之首”的音乐剧,来得正当其时——市场仿佛就是为它准备的。

  “猫来了!”北京出租车的收音机里,最近常传出这句广告语。这只猫,正是诞生于英国伦敦西区的《猫》,那台在美国百老汇驻演了7484场的传世音乐剧。现在,它来到了中国。

  12月7日,正在广州站巡演的《猫》中文版将迎来第100场演出。12月21日,《猫》将登上北京的舞台,信心十足地向世人透露了连演52场的宏大计划。

  中文《猫》确立“家族地位”

  音乐剧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此前,英文版《猫》也曾数次到中国演出。不少人告诉记者,听说《猫》有了中文版,好奇之余还有些迟疑,因 为英文版《Memory》早已被奉为圭臬,“摇滚猫”一角也被赋予极高的期望值。不难揣测,正如30年前,这部神秘、唯美的作品在问世之初经受了各种目光 的审视一样,现在的中文版《猫》,同样背负了诸多看客的种种预判。

  11月27日,本报记者前往广州看《猫》。身处广州大剧院,所见景象用“火”字形容并不为过:近2000名观众挤满了剧院,演出间隙,售卖“猫耳朵”“猫T恤”等周边产品的柜台旁始终人头攒动。

  眼前的《猫》充满诚意与激情,洋溢着一股青春无敌的冲劲儿。这些演员大多为“80后”“90后”,已经连续演出近百场,他们持续的舞台 活力和对各种“猫”的把控着实令人惊讶,只需在细节上进一步雕琢、打磨,他们便可做到完美。绕不开的是中文唱词,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的诗集为蓝本创 作的《猫》,翻译到能用中文演唱的程度显非易事。此版《猫》的中文唱词押韵、流畅,既有文艺腔,又有流行范儿,连小朋友都能乐在其中。在被称为“小众文艺 阵地”的豆瓣网上,中文版《猫》获得的肯定票占了绝大多数。

  实际上,自1981年问世以来,《猫》已经有了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等14种语言的版本,在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创 造了约20亿美元的傲人票房纪录。中文版《猫》的诞生,令作曲者安德鲁·韦伯本人大感兴奋:“对我而言,真的是很荣幸,因为《猫》是我的第一部被译成中文 的作品。”

  对英国真正好公司来说,这无疑也是大事一件。中文版《猫》面向的巨大的华语观众群,显示出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这是其他许多语种所无法 企及的。记者了解到,中文版《猫》在广州一地的票房销售已经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此前,《猫》上海站的60场演出创造了32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

  可以说,在口碑和票房的双重支撑下,在15种语言版本的《猫》剧大家族里,中文版《猫》虽是新丁,其重要地位已不容置疑。

  优雅“猫步”走进音乐剧蓝海

  乔布斯以iPad创造了平板电脑市场,亚马逊kindle阅读器引发了图书产业的革新,《阿凡达》用3D眼镜将上亿名观众拉进电影 院……这些时代的弄潮者,从原本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跳脱出来,以标志性产品开辟崭新的市场空间,自身则顺势占领了制高点。对任何一个行业、产业来说,能够发 现如此蓝海,都意味着拔得头筹。

  音乐剧也是这样一片蓝海。中文版《猫》的中方制作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投资的亚洲联创(上海)文化发展有限有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投资 的的着眼点,远不止是《猫》剧本身的影响力和票房,而是意在撬动整个中文音乐剧产业。实际上,2011年以《妈妈咪呀![微博]》中文版筚路蓝缕之时,亚洲联创的 这一思路已见端倪。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它不得不将树立中文版音乐剧的公众形象的重任扛在肩上。

  “我们是在为中国音乐剧产业打好基础。”亚洲联创总经理田元认为,像《妈妈咪呀!》和《猫》这样的经典能到各地上演,让大家认识并且喜爱音乐剧这种形式,对整个市场都有促进作用。

  数据表明,培育市场的努力已经收到成效。有评论人士把2011年称为“中国音乐剧产业元年”,正是因为《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大红大紫。2011年,该剧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西安共演出192场,票房总计8500万元,观众总人数达30余万。

  更重要的是,《妈妈咪呀!》中文版的一个显著作用在于,它向社会发出了“中文版音乐剧来了”的产业信号,引发了公众对音乐剧的关注与期 待,口耳相传的谈论热情令没有看到该剧的人们备感遗憾。妙的是,就在这时,《猫》来了,这台被认为“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音乐剧则非它莫属”以及“四大音乐剧 之首”的音乐剧,来得正当其时——市场仿佛就是为它准备的。

  下一盘“三步走”产业大棋

  亚洲联创要下的是一盘全链条的产业大棋。

  2001年,音乐剧的“三步走”理论在业界提出,即从原版引进,到中文版,再到原创。中方的实干家们与英国小星星公司的合作,稳稳地布 下了《妈妈咪呀!》这第一粒子儿,“猫步”于是走得轻车熟路。无论是上游的版权合作,还是融入城市文化生态,以及周边衍生产品的开发,《猫》的产业链都更 加“百老汇”了。

  “接下来,我们要把世界上最经典的,例如《歌剧魅影》、《悲惨世界》那些票房超过10亿元的作品都引进过来。从一开始,我们的运营团队 就有着明确的目标,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引进、制作一两个剧目,而是音乐剧的整个产业模式。”田元告诉记者。这番话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中外合资生产的“游戏规 则”,同时掌握核心技术和渠道的一方将有勇气和实力单飞。

  之前的一切,是取经也是练兵。通过制作中文版,亚洲联创对中外音乐剧的行业差距已经了然于心。“我们现在可以说有音乐剧产业,但毕竟还 处于萌芽期,行业认知、人才储备、相关行业匹配度,这些因素都要考虑进去。如果这些内容都不了解,就直接一步走向原创,我认为不是特别谨慎。”田元说, “把我们的市场做起来,培养起我们的创作和演出团队,才能制作原创。”

  或许,中文版《猫》巡演100场,不光是中国演艺市场的喜讯,也不仅是世界音乐剧圈内的盛事,其所带来的影响要更加广阔和深远:一部音 乐剧,需要广泛调集各艺术行当的顶尖人才,在推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作为世界都市流行文化的代表内容之一,音乐剧与消费文化有着极高的契合 度,其与中高端消费的联动作用是明显而直接的;中文版《猫》的成功,还将让更多中国投资人意识到一场品牌演出、一个剧场所能牵动的商圈效应,可以吸引越来 越多的其他行业人士参与进来,使得更大的产业链条呈现一种良性循环。

(记者 叶飞)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