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尼会喜欢《猎杀本-拉登》

2013年01月05日14:21  外滩画报 微博
剧照 剧照
剧照 剧照

  文/程晓筠

  由《拆弹部队》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新片《猎杀本·拉登》获得了各类奖项的青睐,但片中涉及的 CIA 刑讯逼供,尤其是使用了奥巴马下令废止的水刑,引起了各方的批评。

  去年 12 月 19 日才开始在北美小范围公映的《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已成为这个颁奖季各类奖项提名的常客。已经揭晓的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和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猎杀本·拉登》连夺最佳影片奖;美国电影学会(AFI)将它归入 2012 年的十佳影片;在金球奖提名名单中,该片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 4 项提名;截至发稿时还未揭晓的奥斯卡提名,相信《猎杀本·拉登》也绝对榜上有名。然而,在获得奖项肯定的同时,关于影片的反对之声也此起彼伏,大多聚焦于片中展现的 CIA 刑讯逼供的残酷场景——就剧情发展来看,影片似乎肯定了酷刑在审讯中的作用。

  《猎杀本·拉登》讲述的是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对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展开了长达十年的追踪,最终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饰演的 CIA 女探员 Maya 找到了拉登的藏身之所,海豹突击队完成了致命一击。影片所获溢美之词大多是赞扬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与编剧马克·波尔(Mark Boal)继前作《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后,再度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一场战争,没有美式英雄主义的浮夸,也没有生离死别的煽情,有的是纪录片般的视角。在《好莱坞记者》影评人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看来,虽然《猎杀本·拉登》的片长超过两个半小时,但并没有把任何篇幅浪费在老生常谈上。首先是片中涉及政治的内容十分有限,没有小布什,没有切尼,没有伊拉克战争,甚至没有奥巴马在 2011 年 5 月 2 日站出来宣告“胜利”的画面。其次是在刻画主人公 Maya 时,没有任何戏剧冲突,也没有她个人生活的点滴片段,她的个性完全被她的身份所覆盖。虽然同为 CIA 的女探员,Maya 和《 国土安全》(Homeland)里 Carrie 的差别或许就是真实与虚构的距离。还有就是在表现“9·11”恐怖袭击上,《猎杀本·拉登》里没有新闻中反复播出的飞机撞上双子塔的惊天动地的画面,而是代之以一段 90 秒钟的黑屏以及被困在双子塔中的 2600 多人的求救电话的画外音。《综艺》影评人彼得·迪布吉(Peter Debruge)对《猎杀本·拉登》的结构安排赞不绝口,影片只把最后 30 分钟留给海豹突击队的猎杀行动,更多的时间都在叙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如何花了十年时间追踪本·拉登,而这正是最不为观众所知的部分。影片以“Zero Dark Thirty”为片名,用意也在这里,这个军事术语指的是时间点不明的漫长的暗夜时分,也可以指该项行动开始的时间 0:30。《洛杉矶时报》影评人肯尼斯·杜兰(Kenneth Turan)则对影片的叙事方式大加赞赏:“当你看这部影片时,能很清楚地意识到那些事情发生在现实中时原本是极其沉闷的,但呈现在银幕上却让人感到兴奋。这样的叙事方式如片中一位角色所言是‘巨大的突破而且很少有人能做到’,也是最有效的用电影讲故事的范例。”

  不过,影评人在给予《猎杀本·拉登》溢美之词的同时,也无法对片中 CIA 刑讯逼供的画面视而不见,尤其是被认为最残酷的水刑。2009 年,美国政府的一份备忘录披露,在审讯“9·11”恐怖袭击主谋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时,使用水刑达 183 次之多,对另一名基地组织嫌犯也用了 83 次。美国副总统切尼曾公开表示支持在关塔那摩监狱使用水刑。虽然奥巴马上台后下令终止了水刑,但“人权观察”组织并不认为水刑就此在美国国家机构的审讯中绝迹。而就时间点来看,《猎杀本·拉登》中,CIA 为了从拉登近身人员处获得情报而采用的水刑,显然是在奥巴马下达法令之后。《纽约》杂志的大卫·艾德尔斯坦(David Edelstein)因此认为《猎杀本·拉登》在“道德上不正确”,为展现刑讯逼供的效果创造了一个案例。《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兰克·布鲁尼(Frank Bruni)更是直白地写道:“没有水刑,就没有本·拉登:这似乎就是《猎杀本·拉登》想要告诉我们的。那些习惯刑讯逼供的探员似乎并没有因为受奥巴马的法令的制约而减少用刑。这部电影并没有反映出刑讯逼供是不必要的,它所造成的坏的影响和好的一样多……我敢打赌,迪克·切尼肯定会喜欢这部《猎杀本·拉登》。”

  对于这些指责,影片编剧马克·波尔(Mark Boal)辩解说:“我们只是拍了一部电影告诉大家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致力于将观众带入全球搜查本·拉登的中心。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功课。电影中所有角色都有真实人物原型,电影也是根据第一手叙述拍成的。”然而,《纽约客》上的一篇文章却反驳了波尔的话,认为片中关于水刑的段落就与事实不符。影片之所以涉及水刑,纯粹是为了夺人眼球,因为这在美国从来都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敏感话题。但是,根据各种官方消息来源,包括参议院情报委员会负责人戴安娜·费恩斯坦(Dianne Feinstein)都表示,本·拉登送信人身份的确认靠的并不是水刑。

  事实上,如果导演和编剧真的想用水刑来制造看点,那真是多此一举。毕竟,《猎杀本·拉登》的题材已经决定了它必将挑起各种纷争。正如文化网站 Slate 影评人达娜·史蒂文斯(Dana Stevens)所言:不论你是否喜欢《猎杀本·拉登》,都不能抹杀它对于美国观众的影响力。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