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2012年电影那些事儿

2013年01月18日10:02  燕赵都市报

  赵宇

  2012年在热闹纷繁中华丽落幕,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以168亿元的票房成绩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它永无止境的可能性。穿越一月到十二月的电影丛林,光影轮转中,我们收获的,有喜悦、有哀愁、有遗憾,更有深深的思索与回忆。

  即便是打着“重温美好”的旗号,3D版《泰坦尼克号》依旧掩饰不了来中国圈钱的野心,但无论如何,近10亿的票房成绩还是充分说明了中国观众对经典电影具有不可抗拒的向往与深情。《桃姐》、《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小成本文艺电影的成功,在口碑与票房双赢的同时,也捎带着更凸显出那些所谓“明星阵容+大投资+大制作”等伪大片折戟沉沙的窘境,如果一个电影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具有打动人心的独特的电影气质,再昂贵的大餐,也只能沦为螃蟹+切糕凑成的拧巴的拼盘。

  还好有《画皮2》、《人再囧途之泰囧》、《十二生肖》,使得我们在对阵外国进口片时不至于输得那么惨。其实今年卖座的国产片在形式和艺术上并没有太大的创新和提高,它们之所以赢,是因为迎合观众口味和档期生逢其时。了解观众的观影兴趣、拍大众普遍喜爱的电影,虽然不是一部电影成功的绝对保证,但至少,对于那些纯正的商业片来说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这一年,许多电影人进行了大胆尝试,《白鹿原》穿越浩瀚字海走上银屏,《1942》从饥饿深处发出呐喊,虽然电影本身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硬伤,但这种克服万难的勇气值得我们的敬意。对这样的影片来说,存在已超越了成败的意义。

  这一年,我们也更加看清与国外优秀电影的差距。要知道,不是传统故事裹上3D包装就能拿出手比肩李安的《少年派》;不是蹩脚故事加点武打场景就能单挑美国的《谍影重重4》。无论在艺术水平还是技术水平上,我们要追赶世界的,可不仅仅是十里八里的路程。

  虽然难掩被进口影片赶超票房的尴尬,虽然80%的国产电影目前集体亏本,但是,中国电影人不能因此浇灭重整旗鼓、再战来年的信心与决心。我们除了踏踏实实、用心做好电影外,还需深刻思索、挖掘中国传统中那种独特的情感与质感,这种根植在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与传承,不仅能够抓住中国观众的内心,也能让外国观众领略我们独特的民族气质,提高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辨识度。

  中国电影“路漫漫而修远”,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但路在脚下,总要向前追赶。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