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美版福尔摩斯》走下神坛

2013年01月21日18:25  综艺报

  文/肖林

  CBS《美版福尔摩斯》的片头很“应景”,节奏紧张的配乐+多米诺骨牌的隐喻:一个小水晶球触发手枪,击中酒瓶溅出红色酒浆,小白鼠受惊疯狂踩动机关,摇摆的铜铃下小球继续行进,触动剪刀剪断绳子,重物击碎白色石膏人像,鸟笼落下罩在黑色人偶身上——一个完整的“罪案现场”,最终“犯人”落入“法网”。

  《美版福尔摩斯》灵感来自BBC迷你剧《神探夏洛克》,用现代人物、纽约背景包装19世纪的英国经典。但有BBC珠玉在前,且把华生变成女性,CBS的“挑战”仍然非常大胆。据说,为了“避嫌”,CBS不得已弃用“福尔摩斯”作为剧名,改用《基本演绎法》(Elementary)。国内视频网站最初“同步”播出此剧时也采用了后者片名,不过最近这个蹩脚拗口的名字还是被大众更感兴趣的《美版福尔摩斯》取代。

  改编经典不易,原著成就越高,改编工作就越艰巨。《美版福尔摩斯》与《神探夏洛克》都是典型的对经典小说进行松散改编的剧集。不过,对于《福尔摩斯探案集》这种个案独立的侦探小说,改编受到的束缚相对较小。每集故事尽可以是和原著没有任何关联的现代案件,只要保留世人皆知的福尔摩斯、华生等主要人物角色即可。

  《美版福尔摩斯》中的“米勒福”(约翰·李·米勒饰演)精神上受过伤害,神经质,邋遢,“毒舌”,满胳膊文身,曾是瘾君子。女华生(刘玉玲饰演)是受其父委托照顾他的“戒毒陪护”,气场强大,不像福尔摩斯的助手,更像其精神救赎者,是个“神一般的存在”。在华生的帮助下,神探渐渐有了“人味”。这样“人性化”塑造,很符合主流美剧的特点。

  当然,在这些“变量”之外,创作者还是迎合观众期待,放大了福尔摩斯的技术天赋,让一个个案件迎刃而解。“美版”细节推理的呈现没有《神探夏洛克》夸张,甚至当华生问到福尔摩斯是如何知晓自己父亲已经离婚时,福尔摩斯直言不讳,“我是google来的,推论演绎不是猜谜,我不可能推论出所有的事情。”

  除了“走下神坛”,本剧特异处还在于“埋”了一个福尔摩斯个人成长经历的暗线。随着剧情推进,逐渐揭开福尔摩斯的“身世之谜”。艾琳到底是福尔摩斯的什么人?吸毒之前福尔摩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和父亲关系为何如此紧张?此外,福尔摩斯与华生的暧昧关系如何发展,都是要吊起观众胃口的铺垫。不过,个人认为擅长刻画情感的美剧,在罪案剧中如此纠结有点过于矫情。

  创造出“福尔摩斯”的英国人固执并骄傲地坚持原著的精神内核,这使得原著的“忠粉们”更喜欢21世纪伦敦城中的《神探夏洛克》——“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与华生(马丁·弗里曼饰演)神似原著中的角色。但对于大多数宽容的观众来说,只要案情依旧扑朔迷离,福尔摩斯是“神”还是“人”又有什么关系。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