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2012年中国电影年末小结

2013年01月21日18:39  综艺报

  文/列孚

  未来的一年,希望电影可以离观众的心更近一些,毕竟观众才是整个产业得以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2012年贺岁档,《人再途之泰》(以下简称《泰》)异军突起,打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独霸市场的局面,并让贺岁片再次回到原点——什么叫“贺”?高高兴兴才称之为“贺”。

  纵观2012年,春季有《桃姐》,夏天出现了《神探享特张》,加上秋末的《寒战》以及年底的《泰》,以及《十二生肖》和《大上海》,单就影片而言,过去的一年值得回味。

  《桃姐》和“压轴”出现的《寒战》,让香港电影人信心倍增。前者通过一对主仆的多年情感,细腻、饱满地在大银幕上传递着人间有情的温暖。而年过六十的许鞍华,让大家看到,作为一名电影人,不怕年华老去,只怕对电影失去热情。《寒战》则让香港人发现了香港的美——对城镇化如火如荼的内地而言,如何拍好城市电影,《寒战》提供了范本。

  《神探享特张》的出现,着实令人欣喜。影片将北京海淀区的地名、街道名字、地铁站名等一一呈现在大银幕上。我从不认为《失恋33天》卖座是因为“接地气”,尽管它取景在北京。而《神探享特张》中的“平民”才是生活在北京的北京人,才是真正 “接地气”。

  《华尔街日报》将喜欢看3D电影的人形容为“笨蛋”,尽管这有些极端,但借3D赚票房的确不值得模仿。我拒绝票房过7亿元的3D版《画皮II》,不是因为我不是“笨蛋”,而是完全没必要花钱看这样的3D。尤其在国内,全民看3D电影“真的好傻”。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2012》针对中国市场推出3D版,而3D的《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内地比全球基地任何地方都最卖座的怪现象。

  台湾电影曾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让两岸三地的电影人兴奋异常,并出现了“小清新”电影一说。然而,导演魏德圣[微博]继《海角七号》之后推出的《塞德克·巴莱》,在内地和香港的市场表现均让人沮丧。难道是这样的题材,对内地和香港的观众来说过于沉重?台湾电影曾出现“超世代”现象——刹那间涌现出一批新导演。此次所谓的 “小清新”,也可称台湾影坛新气象。但对大陆观众而言,其陌生的地域及非主流的南方文化,可能会构成观赏障碍。换一个角度分析,电影多元化不仅是市场的需要,也是资源重新配置的需要,更是提倡创新的需要。

  回顾2012年的电影业,我们清楚地看到,国内电影市场还需要进一步成熟。发行方与院线方关于分账的争执说明,不仅电影业上下游分账的规则需要进一步规范,甚至双方的沟通方式都需要改进。当然,最大的问题还在制片领域。

  瞻望新的一年,电影人有理由期待更多,比如市场的规范,影片制作品质的提升,影片类型的细分,中等制作规模影片数量的增多,“伪大片”的减少等。总之,未来的一年,希望电影可以离观众的心更近一些,毕竟观众才是整个产业得以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