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王潮歌[微博]的《又见平遥》,登时,这座沉寂的古城变得鲜活。城墙不是城墙,院落也不是院落。既没有房屋租赁的招牌,也没有驴友客栈、英伦慢摇吧。百多年前的历史,就那么突如其来地,跃然眼前。那里,有同兴公德232名镖师,也有惠字号的东家赵易硕,有平遥人的仁德。很难有一个故事,如此轻易地,就撬开我们的心扉,让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心情激荡,也让我们同喜、同悲。
比起真山真水的“印象”写意,“又见”端得是一丝不苟的工笔,勾勒的是一个人、一座城、一场戏。对于平遥来说,我们是过客,短暂得只有两个小时。《又见平遥》就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在两个小时之外,再加上两个小时。当地人说,“你逛平遥两个小时,我们只能卖漆器和牛肉。但如果是四个小时,你要吃饭,还有可能过夜。”于是,“又见”系之于“印象”系,对平遥的意义,所以不同。
客至主迎,宾主尽欢,曲终人散,只留下我们咂摸滋味。这味道,却是只有亲口尝过的人才懂得。情景体验,也许要的正是观众的那些感同身受。他不是演员,我不是看客,穿行在剧场内的街头巷末,我共他,都是住民。古寂的城墙,布满弹孔和裂纹的城砖,我们可以走进一座城,却很难走近这座城,那些尘封的历史,是我与城之间,最远的距离。而《又见平遥》,想要弥合的,正在于此。
“王家小爷真听话,我让他进城前要碗面,他真要了。”“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争气的女人,我要给你生个儿子。”“这么多人,都是来我赵家的客吗?”……那一段段鲜活如再现的过往,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走近一些,再近一些,于是《又见平遥》之于我们,所以不同。
即使离开已然一周,耳边回荡的依然是那句,“232人换一人,你说值不值?232人换的不是一个人,换的是一条血脉。”你说,值不值?
走出剧场的时候,我心中一动,突然,爱上平遥。(何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