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荧屏与电影:模式驱动力

2013年04月25日19:39  综艺报

  文/高琦

  二季度电视荧屏,是模式大片的天下。The Voice、X Factor与Idol三档国际成熟模式节目,将分别以《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与《中国梦之声》的中国“面孔”,展开一场“三国杀”。除了这三档炙手可热节目的巅峰对决,据不完全统计,从4月份开始,国内荧屏将上档的模式节目总计有30档左右。

  诸多模式节目貌似群羊行窄门,但背后有着清晰的市场逻辑。经由前几年模式引进的试水和市场培育,国内电视台在综艺节目生产的市场认知、制作理念、本土化经验、协作机制等方面有了一定积累,加上《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的示范效应,共同引发了二季度综艺荧屏的模式爆炸。换句话说,模式驱动力是当前电视竞争的一种即时表征——成熟模式是经由市场检验过的合格产品,而影视的产业化,要义之一就是要正视市场规律。

  无独有偶,此一阶段的国内电影,“模式”也大行其道。

  正是话题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厨子戏子痞子》,以及之前的《泰》,都属“类型电影”——这几部影片在类型设置、叙事、形态诸方面,在国际成熟电影市场上都可找到类型范本。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电影产业整体市场化程度虽然较高,但具体到创作层面,类型化和市场化总会遭遇“艺术”“风格”等的挑战。但就像《北京遇上西雅图》导演薛晓路[微博]所说,大众娱乐是影视剧的基本属性,类型片是创作者和观众的共谋,“007影片,不管邦德遇到多少危险,他肯定不会死,谁敢写死他,一定被观众骂死。”

  鼓励模式化和类型化,并不是说要拒绝另一端的“艺术”和“风格化”。而是竞争环境决定了影视业当前首先要解决市场问题——电视的娱乐板块正遭遇视频网站(自制及引进内容)的严峻挑战;电影类型片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数量太少,好莱坞商业大片冲击不断——有价值的传播必须依托有良好用户体验的内容,在此之上,才有其他。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