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被屌丝拯救的《打狗棍》

2013年11月19日18:23  综艺报

  文/刘一手 

  有些国产影视剧起名的目的似乎是为了挑战国人的审美和语文水平。从《行走的鸡毛掸子》《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到今天的这部《打狗棍》。

  这仅仅是国产影视剧奇葩内涵的冰山一角。当你以为它是一部武侠片的时候,它偏是一部年代剧,当你以为它是部抗战片时,它又偏偏充满了各种“乱入”的江湖奇侠。8年抗战的历史,让多年陶醉在武侠世界里的影视界人士们,有了施展疯狂想法的机会。

  相比美剧日剧的抠门集数,绝大多数国产剧都是慷慨大度的,它们可以把能在30集里说完的故事,用70集来演绎,很多剧中人物可以在第一集就挂掉了,却可以在最终集才一命呜呼。这些国产剧的“优良传统”,全都被《打狗棍》继承了。就连该剧的剧情也不乏神奇元素:富二代意外落难,途中偶得“武林神器”——打狗棍,洗心革面成抗日传奇英雄。这样的剧情,怎么看都是根正苗红的,符合目前网络文学的逆袭传奇,又延续了武侠小说里的少年奇遇桥段。怎么看都是“神剧”的节奏,况且投资方还号称投入了一个多亿的制作费用。收视率怎能不好?

  我相信,对该剧的评论一般都会在剧外。让我深思的是,《打狗棍》的收视率火爆,以及类似“神剧”接二连三涌现,不得不让人产生其他联想。目前,火爆的移动互联网界以“得屌丝者得天下”为金科玉律,屌丝阶级们的“摇一摇”和“睡前一发”,拯救了众多命悬一线的APP。影视剧也开始探讨二三线城市拯救票房和收视的话题。我相信,要是院线布局沉得足够低,收视仪再往非中心城市多撒一点的话,中国的影视娱乐业统计出来的数字肯定会大为出色,那些唱衰电视的言论大可以闭嘴了。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当北上广青年们在谈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纸牌屋》《行尸走肉》时,《打狗棍》之类的国产神剧,却悄无声息地填充着很多小城市观众的晚间时段;当主流媒体集体吐槽《小时代》和《富春山居图》时,小镇的青年们却骑着爱玛电动车涌入电影院。

  把市场的期许都寄托在主攻三低阶层人群的人海战术上,在未来的几年里也许会成很多公司的目标。那些我们之前忽视或者不屑的人群,正在让我们逐渐认清给我们产品买单的究竟是谁,教会我们要给什么样的人拍影视产品。同时,像我这等吹毛求疵的评论者,今后也不得不痛苦地面对《打狗棍》和《小时代》们还会前仆后继这个残酷的事实。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