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闹天宫》为童年的梦想还愿

2014年02月24日15:17  综艺报

  文/戈凹

  《西游记》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自不待言,其对中国电影的挑战更毋须多说。除了讲故事,技术的实现度是很大的难题。几乎每一个80’后都有过小时候追看《西游记》连续剧的共同记忆,但对其中纸片状的飞龙和铺满干冰的天庭同样耿耿于怀。1996年,国人刚刚在《侏罗纪公园》等片中见识到数字特效的威力,张建亚就雄心万丈开拍亿元投资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以下简称《大闹天宫》),孰料开机不久便告搁置,资金、技术的重重限制,使得《西游记》的大银幕之梦一直难圆。

  终于在2014年的春节,《大闹天宫》登陆大银幕。影片是华语电影界的通力合作,并借力好莱坞提升特技水准,超4亿元的投资创造了中国电影之最,其中98%的特效镜头将刷新国产片纪录。

  《大闹天宫》的故事耳熟能详,叙事的悬念几乎不存在,因此,视听呈现水准是大部分观众的首要关注点。经过将近四年的拍摄制作,影片至少在这个层面对得起国人的期待。不论是孙悟空的筋斗云和七十二般变化,还是天庭的宫殿与仙山,都能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固然选用的都是大红、金、银这些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富贵色调,而且满堂亮,但丝毫不显土气,最大程度上和当下观众的欣赏需求融通,影片的美术设计团队功不可没。

  考虑到影片的3D特性,影片着意设计了很多云层中穿梭和推进的画面,那种在天空飞翔的感受,无疑强化了观众的新体验。影片开篇的神魔大战、孙悟空偷走金箍棒后引发海啸以及高潮部分吹毛成兵等段落,想象力、设计感和完成度均属不错,有着与西式魔幻电影截然不同的味道。

  至于故事,影片在保持原著主线的前提下做了一些局部调整。最大的变化是重新构建了“大闹天宫”的人物关系图谱及其动因。天庭与魔界的对立,显然是借鉴了西方魔幻题材世界观设定而做出的调整。此一来,牛魔王成为最大的秩序反抗者,孙悟空则成为被蒙蔽的对象,再加上玉皇大帝还那么虚怀若谷,二郎神有点儿怀才不遇,“大闹天宫”故事中最为人乐道的自由与反抗精神多少被消解。影片中的孙悟空,少了主动的反抗意识,却多了浪漫自由天性,突出猴性,像个孩子。

  此外,影片还设计了九尾狐这样一个全新的角色,并让孙悟空为之倾注情感,看似友谊却又若有若无几分爱恋。对于爱情真空的《西游记》来说,也算是与时俱进的改造。好在适可而止,并依托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愤怒来由。这种写法不是不可以接受,但遗憾的是,在一些关键性的情节转折点,影片的处理却嫌粗枝大叶,譬如最终孙悟空被压五指山下,似乎就少了些情绪的铺垫和渲染。

  在视听奇观与故事深意之间,影片选择了前者。作为一部力求合家欢的电影来说这并非什么要命的疏漏。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将幻想类的传统文化资源整合于银幕之上,《大闹天宫》甚至可称首吃螃蟹者——即便限于金钱和时间,部分特效未臻完满,视觉场景之间的水准也不尽均衡。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