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普通人的心灵史诗

2014年03月04日10:15  天天新报

  本届奥斯卡奖,《为奴十二年》斩获了最佳影片等大奖,这部影片并非是情节上恣意纵情的酣畅之作,但导演在对影片的格局控制、主人公内心刻画方面却凸显出与众不同的力量。导演史蒂夫·麦奎因不是主流导演,无论是作品还是叙事思路,他好像刻意在远离常规的好莱坞叙事,寻求介于传统叙事与先锋叙事之间的一种知识分子叙事:放弃描写历史中的小人物,而是塑造小人物的内心历史,在微观叙事中表现角色内心中存在的微观史诗。

  作为描写美国黑奴历史的作品,影片放弃了宏大的故事格局,不是描写历史格局下的小人物命运,而是仅仅细微到小人物的命运自身,格局在缩小的同时,带来的是影片对角色命运和内心的细微关照,这种关照真切而充满情怀。所罗门是主角,同时也是事件的经历者,导演在表现群像和表现个体之间自由转换,却始终停留在微观叙事上,并且所罗门不是常规好莱坞电影当中的英雄,而是普通人、是奴隶,这个人也有懦弱与屈服,他甚至没有力量与拯救社会的理想。

  影片刻意表现非英雄主义的角色特征,但角色内心的细腻与挣扎却被细节放大,影片的情怀不在宏大爽朗,而是变得温情客观且冷静,“历史”不再是影片主体,个体细微处所迸发出来的某种内心力量称为主体。这种处理是真实且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样的主角并不讨喜,虽然他试图反抗,在黑屋子里醒来的时候他说,“我是一个自由人”,但他的反抗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轨迹当中,逐渐被稀释,会让影片变得真实但无趣。

  为了解决这一困惑,史蒂夫·麦奎因运用复杂丰富的影像将十二年的历史记忆变成碎而不散的时间体,自由穿梭在叙事时间中,插叙、倒叙俯仰皆是,这无疑也是影片获奖的重要原因。前一秒的所罗门还在歌舞升平,而后一秒的他则在黑屋子里与锁链陪伴,从表面上看这只不过是导演叙述视角的变化,实则是导演改变叙述方式的同时,在进行相似性的镜头类比、象征与暗示,从而构建了以所罗门回忆、感触为主体的新的叙述线索。影片只在开端表明时间为1841年,之后十二年的时间被这种叙述形式打碎,直接避免了所罗门漫长的困境中无休止的殴打、挣扎带给观众的不适,让人物心理突破了故事情节统领全篇,成为主宰影片的核心力量。

  《为奴十二年》是在描写大历史,但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该片描写的不是那个更被人关注和在意的时间历史,而是见微知著地表现一个普通人、一个奴隶的心灵史诗。  ○文/颜彬

(责编: Zane)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