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玛丽莲》亦真亦假引人玩味

2014年05月27日17:37  北京青年报 收藏本文     
导演的灵感之源来自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 导演的灵感之源来自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

  ◎王阳  关键词: 波兰戏剧《假面-玛丽莲》

  导演陆帕放下了故事,只剩下人物。我们看到的是在散漫剧情的映衬下,人物尽情地挥洒情绪,从头至尾,没有间断,毫无止息。表面上,这似乎只有演员个人的发挥,实际上却是导演强力控制的结果。

  那个我们熟悉的玛丽莲-梦露来了,在天津大剧院演出的波兰戏剧《假面-玛丽莲》里,真的来了。

  灯光亮起,女演员走上舞台,接听电话,发出的第一个声音让我打了个冷战。如果你听过梦露演唱的那句“Happy birthday,Mr President”,就会明白,我的颤抖是为了那个颤音,属于玛丽莲的颤音,这是饰演玛丽莲的女演员桑德拉给我的第一次惊艳。

  第二次的惊艳则来得意外,是桑德拉一个下意识的动作。剧中,她正写一封信,迫切地想要表达,低头写个不停。此时,观众席突然传出意外的响动,她自然是听到的。她像受到惊吓一样,下意识地循声眺望,那一眼,充满了被打扰的茫然、慵懒、无谓、童真和俏皮。她本可以依照剧本低头写字,但她选择好奇地抬头,这样的敏感与灵活,不就是玛丽莲该有的吗。

  这一次的《假面-玛丽莲》除了满足我们对她的基本想象:赤裸、情欲、迷乱外,还带给我们玛丽莲的更多侧面。桑德拉带着强大的气场和自信,让我们看到玛丽莲的不同样子,彷徨的、肆意的、忧郁的、激情的、野心的……每一面都可遇而不可求,即使你从来没见过,也会感到,那就是玛丽莲。我看过各式各样的玛丽莲,电影电视里的、书本文章里的,桑德拉是神魂最接近的一个。

  在这场近三小时的演出中,桑德拉几乎一人独撑全场,表演强度之大,令人诧异,而这出戏似乎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矛盾冲突,让不少观众以为戏散掉了,并为此而愤懑不已。这是一出演员大于导演的戏?当然不是,《假面-玛丽莲》的导演克里斯提安·陆帕,可是为数不多的欧洲剧场奖获奖导演,这不是放任的结果,而是控制的选择。

  戏剧题目的灵感来自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母题作品和人物理论。安迪说,人物是主题时,最好是观看,而不是说故事。陆帕在自己的导演阐述里面,充分表达了对于安迪的赞同。他说,他不是要说故事,而是要将人物放在环境中,好让他们的个性人格显露。陆帕放下了故事,只剩下人物。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在散漫剧情的映衬下,人物尽情地挥洒情绪,从头至尾,没有间断,毫无止息。表面上,似乎只有演员个人的发挥,实际上却是导演强力控制的结果。来看故事和冲突的朋友可能要稍稍忍耐了,因为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

  同时,我们来还原一下“假面”里最关键的“假”字的含义。假,就是不真。既然是假面的玛丽莲,自然就不是真的玛丽莲。所以演出接近尾声处,导演给了桑德拉本人一段自白,里面讲到,她也知道自己演的是一个“非法人物”。演出的情境设定在玛丽莲临死前的几天里,设定于一个卓别林曾经出现过的废旧影楼里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但导演偏偏又在这些“假”里面,安排了一些“真”,比如玛丽莲十分想演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的格露莘卡,比如玛丽莲还在纠结她与阿瑟·米勒的失败婚姻、比如玛丽莲在临死前是真的消失了几天没有人知道她的去向。最真实的还是他抓住了玛丽莲本人的童真、彷徨又情色的精神气度。演出里发生的事,玛丽莲从来没有做过,但你会感到这是她能做出来的事。在假的里面有真事可寻,真实中掺杂交织虚构的东西。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熟悉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在一个采访里,陆帕这样阐释:“欧洲人应该把接触东方思想视为一种责任,否则他只会陷入自身文化的范围及错误中。亚洲人也应该同样看待西方哲学。”我们不知道这场真实的假面戏剧是不是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一次暗合。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欧洲人把“对文化活动推动族群互谅及知识交流”有特别贡献的欧洲剧场奖,颁给了陆帕。

  真的玛丽莲已经消逝,永不可追。陆帕为他的人物书写生命中所欠缺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就像绘画发展到20世纪以后,画得像不像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世界戏剧,尤其是欧洲戏剧发展到现在的状态,似乎可以类比,故事也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出这个人物。陆帕就这样,带着他的“非法人物”来了。

 

(责编: pp)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