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观察:有理由期待更多

2014年06月10日10:04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上海电影节海报 上海电影节海报

    木卫二(影评人)

    正如很多人所看到的,尚未正式开幕,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得到了“近年最佳”、“十年一遇”等好评,好片如云,围观者如山。几十家电影院的排场、精彩纷呈的优秀节目、热情无限的各地影迷……它们都继续扩大着这座城市的电影文化影响。

    不说迷影网上推荐的一百部必看电影,光是以外片为主的4K修复经典单元,以国产老片为主的经典重现,意大利的罗西里尼,法国的阿伦·雷乃,美国的马龙·白兰度,中国的吴天明与第五代……严格来说,每一部片子都值得一看。光是这几个偏重Classic的单元策划,影片数量已经超过五十部了,而电影节仅有九天时间。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看完它们,一天需要排到五部以上,这基本已经是一个影评人或者狂热影迷所无法承受的生理极限(三大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也只有20部左右)。按照不完全统计,往年最狂热的看片大牛,到达四十部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与此同时,还有数量更多的新片在等待着他们……因此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往年,一届电影节能标为“不得不看”的片子,顶多就相当于今年的4K单元罢了。

    就连多年来被忽略无视,且被所有人形容为鸡肋跟累赘的竞赛单元(竞赛恰恰是这个电影节的立足之本),似乎也一下子焕发了容光。得益于多位影评人身份的选片人加入,上海似乎也跟上了世界潮流———让爱电影的人做专业选片的事,于是施隆多夫和周防正行也出现在了竞赛当中。哪怕是亚洲新人奖,片子水准也有较明显的提升。

    当然,光从节目片单来看,上海依然有不足。相比强势的经典老片和日韩电影,上海电影节的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严重缺失,台湾本土电影索性是一部都没有(连常规单元都没有)。此外,去年把《小时代》评为最佳影片的电影频道传媒大奖,这个“黑箱子”的存在,总叫人如鲠在喉。不明真相的人们总会惊呼:上海国际电影节居然选出这等片子!(注:电影频道传媒大奖并非上海电影节竞赛单元奖项,而是由电影频道发起成立,依托上海电影节平台,由主办方联合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评选,通过记者投票产生各大奖项。)

    在官方发布的《市民手册》(以前的《电影手册》),有人在卷首语上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一个影迷的疯狂行动:请长假、坐飞机、看电影、三年如一日。类似这样的影迷其实不在少数,有专门给自己放工的白领、有通宵排六小时队的年轻人……上海国际电影节能如此高烧不减,除了节目质量过硬,除了文艺青年众多,更多还是佐证了当下院线电影的内容同质化以及乏善可陈。即便国产电影已经有所抬头,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进电影院依然等同于看大片。而电影节的存在打破了这一切,他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大胆放心地鼓掌,享受真正的电影节文化。那些在盗版碟和电脑上过目的经典佳片,它们还要在大银幕一一重现。毕竟,无论胶片时代或数字时代,一部电影和一名观众的终极归宿还是属于电影院。如果你在上海影城一号大厅看过《红》,被《大地惊雷》所震惊,流连于《玩乐时间》,那么,你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

    毫不夸张地说,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排片量,相当于中国电影资料馆两年的日常放映总量。如此海量的放映场次下,一个影迷必须做出内心选择:你喜欢新片还是喜欢老片,你喜欢日韩电影还是喜欢好莱坞电影。或有能一概通吃一网打尽的杂家,但那样显然会顾此失彼,患得患失。实际上,如果稍有观影阅历,一个人总归知道自己喜欢哪个导演,哪种类型片,或者是哪个风格流派的电影。譬如,我就不会强迫自己去看伯格曼和戈达尔,对《变形金刚4》也毫无兴趣。如果有的放矢,而不是亦步亦趋,那么,每次电影节的观影体验无疑能更上一层楼。

    如开头所言,太过集中的好电影,会导致生理不适以及电影节综合征。有人喜欢火山爆发,但多数人还是喜欢细水长流。因此,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想看的电影,那就需要把电影节日常化、全年化,分散掉过于集中的物力、财力和精力。讽刺在于,在中国本土,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好像已是一个无法复制的特例。哪怕是北京国际电影节,追赶起来还有段路。也是最近,在法国电影联盟的运作下,南京、武汉、成都、深圳、西安、济南、沈阳等地都举办了法国电影周(电影周的放映作品也出现在上海)。眼下几年,以展代节,以电影周代电影节,不能奔赴上海的影迷,大概只能依靠这些了。但无论是对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是对那些在院线里看不到的好电影,我们都有理由期待更多。

(责编: ziggy)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