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让我在银幕上看到了一个人的心灵史,作者化成不同的人物轮番登场,有时看到是清晰明确,有时看到是模糊争斗,甚至是深陷泥沼。但如果我们称一部电影是一个导演的作品,那么我相信银幕上放大的是这位导演的人生体验。
令我意外的是,《后会无期》让我看到一种很深的挫败感,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次对话,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执,在无人处舔舐伤口。
银幕上的世界是封闭的,自成逻辑,《后会无期》坚决执行了这样一种高强度的自我。
片中有三处打动我,一是袁泉与冯绍峰在台球厅的交手,看得出来这是导演非常专注的一场戏,女人酷烈地像个战士,早已做好迎接与送别的准备。这场戏之所以好,在于提炼出一个相互吸引、对峙、隔绝的印象,提供了一种难以取代的从相遇到离别无比短暂的氛围。
二是在钟汉良绝尘而去之后,冯绍峰与陈柏霖在沙漠中找到一间屋子,那间屋子里居然有新鲜的苹果,还有几只青蛙,它们怎么会出现在这间屋子里?我们可以说,因为导演需要它们,所以它们就出现在这里。在这场戏里,我真正看到了一种泥足深陷的思索和对人生的怀疑。
三是冯绍峰与陈柏霖告别,冯绍峰挥舞手臂向远处走去,大喊道:“我遍地都是朋友”。而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朋友的男人。
我唯一感到不满的是这部电影对《The end of the world》的使用,还记得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英文版本,干净的人声让人感觉到美,也感觉到危险。像一个人不偏不倚地站在悬崖边缘,赤足之下是闪亮的刀刃,流着血,却也展开曼妙的舞姿,向着最后一缕阳光。那是立于绝望与希望之缝隙的美,却在《后会无期》中变成了略嫌自恋的通俗。
然而我喜欢这部电影,这是一次相当随性的在银幕上的书写,我们不去探究它的成色究竟有几分薄厚,只因为这是中国电影一种特别的样态,带来了新的气质,应为其鼓与呼。
特约撰稿:林间越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