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事录 焦雄屏[微博]专栏
内地、港台电影在1980年代后期很辛苦地打入国际电影节的疆域。除了电影代表团少数人之外,只有台湾三五个记者能来电影节报道。
那时候的电影节对于非黑泽明式的亚洲电影很不习惯,电影放映时老哗哗往外走人。片商们看了五到十分钟,没有发行希望,会立即赶场到下一场放映;记者与评论则因文化鸿沟,对华语电影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没有耐心,又不习惯看非好莱坞式或非欧洲艺术的美学,往往也是半途夺门而出。在戛纳,椅子弹簧性能好,一站起来椅子就砰一声,人潮出门砰砰声此起彼落,不但干扰观影,而且如果主创团队在现场,大家往往尴尬到不行。
我们《戏梦人生》到戛纳主场时,观众打鼾声处处可闻,连代表团自己也睡成一片,终场时观众稀稀落落,恐怕一成都不到。但是由于评委中阿巴斯力挺,仍抢下评委团奖;《河流》在柏林电影节放映,因同性恋兼父子乱伦,放映时往往也如出埃及记,观众带着愤怒离席。那一届评委有宁瀛,估计出了力相挺,也抢下银熊奖。
《边走边唱》、《孩子王》、《蓝风筝》、《好男好女》、《南国再见,南国》、《独立时代》、《麻将》,乃至《千禧曼波》,部部留不住观众,这是华语电影的困境。但当时的记者以华语片入围电影节为荣,甚至同仇敌忾,帮忙访问观众、评委,替代表团收风打气。
再后来华语片频频得奖,记者也越来越多,电影节的生态就变了。大家忘记了入围就是肯定,开始以严苛的目光审视参展竞赛电影,报忧不报喜,甚至与代表团针锋相对,尤以此次《一步之遥》为甚。仿佛恨不得国外的媒体与中国同声出气,印证它是一部在轻率的网友口中的“大烂片”。
《一步之遥》绝对称得上去年中国代表作之一。这部野心宏大的作品,内容涉及中国电影史的开端,民国史北洋军阀时代的繁荣与荒谬,当时社会的妓女地位,商业/文艺作品与观众的关系,观众对耸动性、暴力血腥的沉迷,乃至华洋杂处的租界与都市乱象,以及后设电影、电影致敬等爆炸性议题。你可以说姜文欠点节制,但他是一个不甘平庸的创作者。他殚精竭虑地将10部电影的容量塞进一部影片,比那些以广告手法、耸动夸张糖浆式的爱情,或几天内就出炉的综艺电影,他的认真反而成了他的罪状。许多让观众不思考的浅层作品静悄悄地赚钱甚至带着显著的意识形态偏差,这类作品大众以“娱乐嘛认真不得!”等说法轻轻放下,对一部严肃面对创作的作品放大检视批判,这真是怪现象。
参加电影节不容易,创新或不随俗的作品更面临从众偏见误解的挑战。我是从误解中一路对抗上来的。当初国内外一致恶批的电影,许多已成当代怪典,从《红高粱》、《盗马贼》、《黄土地》到《童年往事》、《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爱情万岁》,主创收到的侮蔑不在少数,而《一步之遥》我相信几年后仍是一部值得细究讨论的经典,而许多现在几亿几亿赚钱的“娱乐”将如泡沫般消失到无影无踪。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