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抗日神剧为何富有话题性?

2015年05月29日10:13   新闻晨报 收藏本文     
《一起打鬼子》 《一起打鬼子》

  韩松落

  因为某部抗日题材电视剧里“裤裆里藏手榴弹”的情节,“抗日神剧”再度引起人们的注意,这部电视剧也因此被要求暂停发行播出。

  “抗日神剧”,或许本就是限制的产物。看过一些抗日剧之后,觉得它们的确古怪,仔细分析后得出结论,这些抗日剧,其实是经过改装的宫斗、武侠、奇幻、涉案、职场厚黑剧。宫斗武侠不能拍,涉案厚黑有风险,不如把这些剧的情节元素放进抗日剧里,奸妃换做特务头子,武林邪恶势力改成皇军,武林秘籍变成志士名单。抗日题材政治正确,容易通过,情色、暴力元素,放在抗日剧里,也容易得到宽容。抗日剧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难免透着古怪、透着俗。

  盗墓小说改编电视剧,恐怕就很难通过,但如果把盗墓改成寻宝,盗墓人改成寻宝小分队,为了筹措抗日经费而上山入海,“粽子”改成日本鬼子,故事完全讲得通,观众也一定看得津津有味。事实上,已经有抗日剧用了这些元素,虽然没有盗墓小说那么神乎其神,但情节框架,分明就是从那里借来的。显然,除了家庭苦情戏婆媳大战没有被抗日剧借壳,许多被限制的题材,基本上都在抗日剧里换装出现了。

  所以,这些抗日剧尽管雷人,照样受到欢迎,“神剧”兴盛,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得相近类型的电视剧如谍战戏,也迅速“神”化。

  媒体发布的各种统计数字,一再刷新人们对“抗日神剧”的认识。例如,横店影视城[微博]演员工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他们经手的群众演员有30万人次,“其中60%演过鬼子,全年48个剧组‘抗日’,一人最多一天死8次”。《博客天下》做了相应专题,题目说明了一切——《横店大捷》。

  “抗日神剧”因此成了现象级影视热销产品,引起讨论,并成为网友嘲谑、戏仿的对象。广电总局也因此出手了,去年的南昌会议后,一些新规陆续出台,正在制作的和即将播出的抗日剧,纷纷和“神剧”撇清关系。

  其实这是个死循环,正是影视题材的种种限制,催生了“抗日神剧”,而对“抗日神剧”的限制,又让它具备了更为强烈的话题性。以至于,一部正常的抗日剧,也会被想当然地视为“神剧”,而被当做“神剧”之后,反而赢得更广泛的关注,收获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显然,只有限制是不够的,限制的结果,不过是制造出新的古怪剧种,倒不如让各种题材各得其所,让属于武侠的归武侠,奇幻的归奇幻。让人们自动去喜爱或者厌烦,而不是让限制制造出扭曲的好奇和渴望。

(责编: Gracetot)

文章关键词: 抗日神剧电视剧题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