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昭(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昨日清晨记者再次拨通王伯昭电话,正在拍摄现场的他很疲劳地表示,“我一定会告他,律师还需要调查,到底要多久我也不知道”。
随着调查举证进入胶着状态,随着王伯昭日渐低调,这个近2个月来几乎印刷在所有大众期刊上的名字,似乎正在淡出我们的视线。然而我们无法预计的是,一旦这场事先张扬的诉讼真正形成,那是否意味着另一场更加猛烈的道德审判的暴风雨即将到来。
2004年9月18日的夜里,王伯昭在《花无缺和小鱼儿》剧组因为8-10秒的殴打情节而受伤。而这个所谓“借戏伤人”事件因其特殊社会性质可被安放在法律、经济、道德等等一系列框架内诠释。
但在另一方面,截至2004年11月3日凌晨为止,共有362395名读者参与新浪网有关王伯昭综合报导的不记名投票,其中接近21万张选票认为“王伯昭小题大做”。
在案件正式起诉和法律最终判定出台之前,作为旁观者我们其实无权主观臆断双方对错,但就“王伯昭事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与现阶段社会普遍负面反应来看,本次事件调查所缺失的大量细节或许正是造成双方歧义的原因。
我们是否真的如我们认为的那样,了解本次事件的细节呢?在那些让所有人觉得烂熟的王伯昭自叙中,是否还有一些细节是媒体从未碰触过的:
“我感觉(打人过程)有8-10秒”
“张卫健一屁股坐在我肚子上”
“谢霆锋踢我左腿根,我想着就后怕,差点踢到关键部位”
也许,其中某些细节会成为决定“王伯昭事件”未来的重要关键。
2004年10月27日深夜,记者拨通了王伯昭在宁波拍戏使用的临时电话,并和他进行了一场事件细节全面回忆。虽然在记者追问某些细节,以及媒体相关报道时,王伯昭表示他已“不想再想,不想再说”,但在回忆到“张卫健坐在我胸膛上打我耳光”等片段时,我昂伯昭的叙述逻辑清楚,记忆细节非常清晰,且随着情绪激动,语调逐渐变得高亢。
记者随后开始设法联系王伯昭简历所载称其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的UCLA大学、国内媒体称将张、谢列入“黑名单”的美国演员工会,以及国内专打名人诉讼的法律界专家,以印证事件以来王伯昭单方面叙述的侧面真实性。
截至发稿前,本报仍在尽力联系张卫健及谢霆锋两人。
事件细节回放
拍摄前
“张卫健是策划”
王伯昭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初就肯定地说,目前就本次受伤事件向张卫健、谢霆锋索赔金额已经确定,两个人的索赔金额加在一起总额100万。按照王的主观意愿,张卫健应赔金额应该更高,因为“张卫健是策划,首先从改剧本开始就是他,让我从‘活人’变成‘死人’”。
王伯昭“策划者”推论的依据是:“那天晚上(9月18日)拍摄的时候,所有灯光都架好了,我们演员都到现场了在旁边呆着,当时要拍的34集剧本临时作废,张卫健用广东话在和导演嘀嘀咕咕,张卫健说得多,导演说得少。”
由于电视剧跳拍的缘故,在已拍的《花无缺与小鱼儿》36、38集,王伯昭仍是个活人,因此在王伯昭看来这次临时改戏非常不合情理。
总导演王晶则被王伯昭排除了临时改剧本的可能,“王晶在到医院看我时,他的话侧面印证了我的猜测,因为当天晚上他在从香港飞北京的飞机上,不可能临时改剧本,而且也不知道整件事情”。
王伯昭还认为谢霆锋是事件“从犯”,因为当时谢和其他演员一样都在等待,“谢霆锋没说什么,他就和其他演员在旁边呆着”。
截至目前,王伯昭很难直接证实他的猜测,因为王伯昭承认“我不懂广东话,我看到都是他(指张卫健)叽里呱啦在说,我听不到他们说了什么,我是猜测”。
“张卫健说‘不会的,不会的,我就打这么重’,谢霆锋也说‘我就踢这么重’”。
按照王伯昭的说法,9月18日晚上他到现场,已经感觉到气氛不对,“本来我们是分A、B组开工,但是当天晚上我到现场发现B组没开工,B组所有香港人都跑到A组来看,当时有20多个香港人在旁边看”。
在这种特殊气氛下,同时又面临临时修改剧本“打尸体”的情节,王伯昭说他曾提出过自己的异议,“我说后面还有20多场戏,万一‘打尸体’打出点什么事就不好说了,能不能用替身”。
但是对方认为用替身很容易穿帮,于是王伯昭又要求张、谢示范力度到底有多重,为取消王的顾虑,张、谢两人真的做了亲身示范,“张卫健说‘不会的,不会的,我就打这么重’,谢霆锋也说‘我就踢这么重’”。
如果完全根据王伯昭的叙述逻辑倒推,张、王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两人“抢戏”上,为什么私人龃龉会演化成为香港制作群体和王伯昭之间的紧张情绪?而原本旁观的谢霆锋为什么要参与?
过程
“我感觉有8-10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