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引进的韩剧是1993年的《嫉妒》,但真正有影响的韩剧是1997年央视引进的《爱情是什么》。其后,《蓝色生死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人鱼小姐》、《明成皇后》都在大陆不断冲击收视率高峰。
韩国从1997年开始,电视节目的出口以每年33%的速度递增,其中有19%左右的节目销往中国。韩剧对中国、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出口,为韩国赚取了大笔的外
汇。据报道,2001年韩剧向海外出口9515集,收入达790万美元;2002年出口12363集,收入达1639万美元。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剧以极为低廉的卖价开始向亚洲市场倾销。价格低廉加上数量充足,让韩剧在市场上挤走了价格较高的香港与新加坡电视剧。
韩国以电视剧为堡垒迅速回笼资金,顺利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对产业的冲击,也让韩国政府尝到了影视创汇的甜头,投资商借助更大的资本投入下一轮的创作热情里,借助美国肥皂剧的制作模式进一步发展电视台下设的电视剧制作部门,进入了电视剧制作的工业化时代,形成了完善的影视产业体系。
韩国最大的影视制作商——《人鱼小姐》、《大长今》的制作单位——韩国MBC电视台的社长李殷诖曾表示,韩剧中15%左右是历史剧,25%到30%是偶像剧,另外约50%是家庭剧。目前近一半的韩剧主要由四家大型电视台制作,剩下的则由电视台的子公司制作,但即使剧集由外包的制作单位制作,电视台仍享有50%的制作权。
此外,韩剧采用了公司化运作模式,并与旅游、出版等产业相配套。《冬季恋歌》在电视台播出时,男主角裴勇俊的写真集在日本销售了几十万册,小说销售了120多万册,此外还有算吸引日本游客到韩国旅游的收入。
《冬季恋歌》的火爆,作品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十几年来韩国逐渐成熟、随机应变的电视剧操作手法。
日本富士电视台国际局副部长田信揆认为,韩剧风行亚洲的主要原因在于价格因素,一部韩剧的售价一般只有日剧的30%,而且无规定时间,能够无限播出,各国的买家自然会贪便宜。
五年前这样分析韩剧的走俏没有问题,那是尽人皆知的“秘密”。然而时至今日,低声下气的“媳妇儿”做到了头,以前韩剧每集的价格为1000到2000美元,但现在已上涨至8000到2万美元。即便如此,韩剧在日本仍然非常受欢迎,日本电视台也不惜重金引进。
韩国在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开拓国际市场,把以中国、日本为重点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的台阶,大力开发,促进出口,利用国内市场收回制作成本,通过海外市场赢利。
雄心勃勃的韩国显然已经认为自己完成了战略目标的第一步——用电视剧打开亚洲市场。
谁为韩流开道
来势迅猛的韩流中,大多数人一边翘首企盼下一部韩国收视冠军的到来,一边又在隐隐担忧韩国通俗文化以电视剧为先锋的大举入侵。
央视影视剧部主任汪国辉表示,由于广电总局对引进剧有严格规定比例,央视现在播出的韩剧以及其他境外电视剧,比例远远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但因为韩剧收视率高,单篇集数多,所以让人感到韩剧密度极高。
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说,目前省级、省会市电视台每年引进在全国发行的供电视台播放的境外影视剧约在2000集以内,央视、电影频道引进用于本台、本频道播出的境外影视剧,每年平均在1000集左右,也就是全年引进总量平均在3000集左右。从所占比例看,每年引进的境外影视剧的数量占全国电视剧市场总量的20%到30%。
朱虹同时表示,考虑到政策的稳定性、市场和受众需求等因素,该项政策目前不会做新的调整。
根据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和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发布的《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5—2006)》,2004年全国33城市156频道共播出1500余部、18万余集电视剧,比2003年增长了5.8%。大陆批准引进发行的电视剧共计70部、1297集,港台剧最多,占45部,韩剧次之。
清华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指出,上世纪90年代,国外境外电视剧的引进仍然是中国电视剧的重要现象。这期间,欧美的《高楼轶事》、《豪门恩怨》、新加坡的《铁蝴蝶》、《调色板》、台湾的《一剪梅》、《星星知我心》,东西南北各路电视剧在不同时期的国产电视剧市场中瓜分了相当数量的份额。
尹鸿认为,在外来电视剧引进中,呈现了一种“文化上的接近性”现象。中国逐渐减少了欧美、拉美等与中国和东方文化差异明显的国家的电视剧的引进,而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韩国等东亚地区的电视剧则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而且得到了中国观众的普遍欢迎。
据统计,从1990到1995年,中国大陆共引进的台湾电视剧就达90部左右,其中《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等都形成了冲击;以金庸小说改编的香港电视剧《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神雕侠侣》、《鹿鼎记》收视率也很高。相似的历史渊源、地理空间、价值标准和文化遗产,使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剧更具有文化亲和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