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平(图片来源:新浪娱乐)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在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明亮的客厅里,四壁的墙上满是张艺谋这些年来导过的经典影片,其中尤其醒目的是《我的父亲乡亲》和《英雄》两部影片的海报,一个是文艺片的佳作,最后荣誉等身;一个是商业片的典范,代表了华语大片的票房标杆。
《十面埋伏》的海报尚末制作上墙,因为它还有未竞使命:等待奥斯卡。但是一件非常醒目的道具代表了《十面埋伏》的华美极致:来自影片中牡丹坊的两面鼓。也许在金球奖
上响过之后,它会被亿万双眼睛关注的“小金人”再度敲响。
新的《千里走单骑》正在孕育之中,坐在我们的对面,张伟平挟裹着半年来的风雨和对未来的期待,一如既往地慷慨激昂,解秘人们心中关于高仓健,关于奥斯卡,关于未来和过去的种种疑问。
高仓健
与高仓健合作,圆了张艺谋和张伟平一个等了六年的梦;《千里走单骑》是为高仓健量身定做的影片,也是一场惺惺相惜的英雄会。
为什么是高仓健?七年之痒
宣布张艺谋新片男一号为高仓健时,国内舆论都有些惊讶,毕竟那是一位70岁的老人。所以,为什么是高仓健,成为人们心中盘旋不去的疑问。
张伟平揭开了迷底:最好的导演总是希望由最好的演员来演绎自己的思想,在他和张艺谋眼中,“最好”这个荣誉之下,高仓健是惟一的。
提起高仓健,张伟平就赞不绝口,他说自己是看着高仓健的电影长大的,最喜欢的就是《追捕》、《铁道员》。记忆最深的就是高仓健的电影在中国播出后,许多年轻人纷纷效仿其在影片中的形象,把风衣的领子立起来、把头发理成寸头……
“好演员不应该是靠经典台词来支撑人物,演技不是说台词,不是导演让你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不用台词,就能传递给观众比台词还要精彩的东西,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一回身一个动作就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冲击力,这就叫好演员。和靠台词来打动观众不是一个概念,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在国际影坛上能做到这样的,只有高仓健。”
七年前,张艺谋开始计划这部片子,这次请到高仓健,其实是圆了一个追逐七年的梦。
为什么是现在请?度身打造
无论是剧情本身的需要还是高仓健身体条件,特别是张艺谋转拍文艺片的需求,都让这次合作显得无比的合拍。更何况这根本就是为高仓健度身打造的一个剧本。
《千里走单骑》的剧情讲述的是日本东北地区生活的一名猎人,从他的儿子病倒开始讲起,高仓健主演的父亲前去探望,尽管父子间由于长年的争执已到了相见无语的地步,但当他得知儿子有一个去中国云南拍摄京剧表演的约定时,便为圆其梦想毅然赶赴云南,不想却卷入一起“意外事件”中。
张伟平特别介绍,正是看中高仓健出神入化的演技,希望他通过“眉目传情”来感染观众,所以《千里走单骑》的台词极少,这是张艺谋所有片子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少台词的影片,尽管如此,高仓健看完后还是觉得台词多。为此张伟平专门把高仓健请到北京来商讨,在钓鱼台下榻地,他们整整谈了两天剧本,直到双方满意为止。
为什么意义非凡?封山之作
高仓健一直对外表示,再接最后一部电影就不拍了,这意味着《千里走单骑》将是高仓健的封山之作,能够把自己电影人生的句号交给张艺谋来画,这不仅仅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中国电影水平的承认。
高仓健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张伟平透露,《千》片后来又请来中井贵一,是缘于高仓健的推荐,中井贵一是高仓健的弟子,是其一手培养起来的,在片中扮演的恰好是高的儿子。安排中井贵一在《千》中出演,高仓健的用意也很明显——和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一起演出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纪念、鼓励、提携,多重意义,兼而有之。
一位国际名导,两位演技高手,不仅是意义非凡,完全是超级期待。
旧事-高仓健放弃出演《英雄》
这是久藏在电影《英雄》中的一段历史,如果没有这次和制片人张伟平的长谈,恐怕这段秘密难以见天下。
原本,高仓健应该在《英雄》中能了却张艺谋的夙愿:他为高仓健设计了一个没有一句台词的角色,名字就叫“无语”,与李连杰的“无名”相对应。“没有人能把这个角色不用语言而表现出来,只有他能做到,李连杰叫无名,高仓健角色就叫无语。”
“无语”是演技的最高境界,单是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对高仓健如果出演《英雄》生出无限的想像。但是,高仓健拒绝了。
谈起这次拒绝,也足以令张伟平折服,“你想一般的演员对这种大制作、对这种全亚洲最强的演员班底能不打动吗?可是他却表示一定要接一部他自己认为值得、能再复出一把值得的本子才行”,张伟平再三称赞说高仓健这个人已经到了一种境界了。
为什么会拒绝呢?原来,高仓健看完剧本后不太满意,就婉言谢绝了。但这次拒绝,让二张对与高仓健的合作更生期待,他们明白有一个能够让高仓健满意的剧本,至为关键,现在机会终于来到。
《千里走单骑》
重拍文艺片并非刻意转型,有什么样的本子就拍什么样的片子。而且它一定是一个多少年后回头来看都让人回味无穷的的电影。
缘起-六年一剧本
一开始,张伟平透露是在拍《十面埋伏》的时候,就已经在准备《千里走单骑》这个剧本了。但他随即纠正这一说法,认为准确的准备时间是1998年开始着手,整整六年了。
据了解,这个本子是他和张艺谋多年的心愿,量身为高仓健定做的,“因为这是一个刻画人物的影片,我们觉得还是表演的痕迹越少越好,艺谋把握这个还是很到位的。就像《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我们试过,心里有数,在人物刻画上用谁最合适。”
进展-大功将告成
开拍仅仅两个多月,但在云南丽江拍摄的《千里走单骑》已经拍完了三分之二。进展如此神速,完全是因为张艺谋和高仓健这对天作之合对于电影的深刻理解带来的。
“这是张艺谋拍电影以来最顺利的一次,我们按拍摄计划已经提前了20多天,非常顺利!”顺利到哪种地步?同去年在拍《十面埋伏》所遇到的重重困难相比,张伟平表示轻松得令人难以想像。
“谁也没有想到高仓健在演技上可以哪些地超出你的想象”,张伟平特别举例说明,“张艺谋是十分较真的人,在拍摄的时候,他都会设定十场戏,他知道演员在什么时候演戏会更有效果。比如要拍两个镜头,换别人可能会是两天拍一个镜头,过十场戏。但高仓健在这上面是一把就过,都是一把啊!这个艺谋都没有想到,他让整个拍摄节约时间,最重要的是,艺谋和高仓健非常默契。”
未来-无限可期待
曾经靠文艺片获得无数国内国外大奖的张艺谋,这次重拍这一题材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当然也同时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会超过以前的水准吗?
张伟平表示,《千里走单骑》可能会与《大红灯笼》、《活着》有一点互通的地方, 但又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一部现代戏,所刻画的人物是找不到对比的,感觉上、明星上、画面上都是不一样,高仓健的台词很少,浓缩才是精华。除了幽默以外,还有感人至深的东西,让你看完以后能够有一种感动,不是那种哈哈一笑出了影院就忘掉。”
他用“让观众看完,在多少年回过头来看还是让人记忆犹新”这个夸张的评语下了一个结论。从他的语气和欣喜的神态中,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出大局已定,“我认为观众会喜欢,他们会在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感觉和感受!你从我的感觉上就可以看出我对这部影片是很有信心的。”
奥斯卡
入围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十面埋伏》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想像空间。奥斯卡对于全球电影人来说,就是电影界的奥运会。
欢乐颂-一个期望
《英雄》给张艺谋和张伟平带来深深遗憾。因为北美发行商未能及时把《英雄》在北美地区上映,使得当年《英雄》与奥斯卡无缘。
现在,《十面埋伏》又给他们带来希望。在中国上映时被众多媒体围攻,但它在日前第62届金球奖的评选当中横扫6项大奖,包括最佳外语片奖、摄影、视觉效果、音响、美术指导以及服装设计奖。
张伟平言语之间,无限感慨:“虽然在国内给我留下了遗憾,但是我们入围金球是令人振奋的。要知道,在国内一片赞扬声中入围金球,跟在国内一片批评中入围,心情完全不一样,反差实在太大。”
值得一提的是,《十面埋伏》是张艺谋第一次入围金球奖,而对于奥斯卡,他已经有过三次试水,一旦《十面埋伏》入围,他将第四次入围,也是全亚洲入围次数最多的导演。
大光明-一个梦想
有一点是不可否认,奥斯卡是全世界最有影响的电影节,戛纳和威尼斯、柏林世界三大电影节都没有办法和它比。有一个惯例性的特征在于,凡是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票房一定不会差。
现在看来,《十面埋伏》已经赢得了票房,得到了广泛电影观众的认可;入围金球奖,由于这是一个全球媒体评选的奖项,显然也是获得了媒体苛刻眼光的认可;接下来,一旦入围奥斯卡,这个美国电影的学院奖是电影专家们对最优秀影片的嘉许。
也许,到明年2月,所有关于《十面埋伏》的纷扰,才终于可以盖棺定论。
答案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苦乐心-一个遗憾
尽管《十面埋伏》在上映时,让张伟平觉得很无奈,但至少他现在觉得非常欣慰,“首先在面对国内许多媒体围剿《十面埋伏》的时候,我得到的是世界媒体的认可,入围金球是一个具有讽刺性的现实,一部国产片期最看重的是国内媒体的反响,结果恰恰相反。金球奖是全世界的媒体评出来的,而且它是奥斯卡的风向标,可是我们面对的是国内部分媒体的围攻,很有意思,要知道我们拍的是一部国产片。”
张艺谋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绝不仅仅是声誉和影响,也不仅仅是高票房和形成文化现象,张伟平特别强调这一点。“别的不说,在《埋伏》中我们表现了两点,我觉得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一个是我们的牡丹坊,一个是我们的竹林。在《卧虎藏龙》中李安已经把竹林表现到极致,一般导演绝对不敢冒这个险再拍竹林,竹子是我们中国特产,西方国家看不到,我觉得艺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太大了,他能够向外界传达一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这次去香港,在旅行社门口看到挂的牌子,上面写的是四川永川竹海三日游,下面还注上《十面埋伏》拍摄地。对当地政府开发旅游资源,张艺谋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包括这次去丽江,那边有许多别人不知的亮点,以后就会形成下一个旅游热点,就像九寨沟一样,如果不是《英雄》的出来,没去过那里的人谁会知道中国竟然有那么美的地方?”
对话
解读-张艺谋为什么要拍商业片
两部商业大作《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好坏争议,无法定论。但是从媒体和观众的声音上来看,赞扬声远不如他所拍的那些文艺片,如《红高粱》、《大红灯笼》、《我的父亲母亲》等等。为什么顶着这种压力,张艺谋要走上商业制作之路?难道他不怕一世英名,置于毁誉的火山口吗?
起源——《我的父亲母亲》获奖之后
《我的父亲母亲》上映之后,张伟平发现这部电影的行业内口碑非常好,专家、学者包括圈内人士,他们给予的评价很高,而且还在国内外得了不少大奖,但就是票房不好,非常不尽人意。对于电影市场的深度分析,让张伟平提出了拍商业片的建议,并且得以实施。
《明星周刊》:那你为什么会选择跟张艺谋合作?
张伟平:我是电影投资人,但不是惟利是图的纯粹商人。在当时,确实谁都不能看出来张艺谋的影片走向,尤其是他刚刚失去了巩俐这个品牌,我们的合作完全是因为互相信任。
《明星周刊》:当时你们是如何决定这一重要转型的?
张伟平:在《我的父亲母亲》拍完后,张艺谋就转型拍了城市题材的《幸福时光》,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我说我们现在必须要面对的是市场和观众,必须面对现实。我轻易不和艺谋交流这种敏感的问题,因为他是艺术家,他有着很高远的艺术追求。
《明星周刊》:是在这时决定的吗?这种决定和调整进行得顺利吗?
张伟平:对!我和他说我们必须要调整自己,我们要搞清一点,影片是拍给圈内人和少数人看还是拍给广大观众看?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票房还是海外得奖?后来我发现你就是在国内外得了好多奖,市场不一定好,观众不一定买账,现在我们的观众对电影的要求除了娱乐以外,还希望是那种在家里电视看不到画面的感官的享受!你能让他看电影,一定要给他一种家里看不到感受不到的。像《我的父亲母亲》一片叫好,但是这些人跟观众比起来,连万分之一都不到,还有一点他们未必去买电影票去看,我们的电影从投资上到制作上,离不开钱的,如果没有钱的投资,哪有电影?好莱坞电影市场的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有市场和观众的支持。
《明星周刊》:有没有想过后果,如果拍砸了转型不成功怎么办?
张伟平:这就是艺谋值得佩服的地方。他后来转型来拍《英雄》,我敢说对象他这样在国际影坛上德高望重的导演,很冒险,谁都不愿意拿自己的一世英名担这个险,整不好晚节不保,可是不拼怎么办?不拼你的影片就没有这个市场。
争议-营销第一与电影也怕巷子深
无论是《英雄》还是《十面埋伏》,它的营销既让人羡慕,也引来非议。下一步非大制作的文艺片,又会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营销呢?
《明星周刊》:《十面埋伏》的营销手段比《英雄》的规模还要宏大,但是它的票房并没有向大家期待那样超过《英雄》?
张伟平:这是有比较特殊的原因的。第一,张艺谋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拍了一部武侠片,第一部是因为给人的惊喜和好奇,观众才去看电影,世界级大导演也很少有人短时间内重复拍同一题材,这是大忌讳;第二,《埋伏》的演员阵容相对《英雄》来讲弱了一些,而这两点恰恰是电影票房的最重要因素。我敢这么说,如果《英雄》采取《埋伏》的宣传手段,2.5个亿的票房绝对挡不住。
《明星周刊》:你曾经说过,你的电影营销宣传手段会越来越难,是媒体和业内的反应对你产生了负面影响吗?
张伟平:许多发行界的人士和电影人说了《英雄》和《十面埋伏》是不可借鉴的,因为不可复制。其实他们没有搞清楚,我就是没让你复制,我自己都不能复制!但是可以借鉴,因为电影是要有营销的,否则就没有市场,电影已经到了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境界。但不能复制没有关系,我们的营销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创新才是生命力,所以这次《千里走单骑》,我不会复制《英雄》和《十面埋伏》。
《明星周刊》:你会对《千里走单骑》这部文艺片采取什么样的宣传手段呢?
张伟平:具体的宣传手段我现在不会说,但我已经想好了。
《明星周刊》:从制作人的角度,你怎么看文艺片与商业片在商场上的不同?
张伟平:《千》是文艺片,但也不能排除有商业因素,现在电影最重要的是不是说文艺片,我就要把它拍成《活着》、《大红灯笼》那样?其实这些片子它们在那个年代票房是非常的高,文艺片里面也有许多商业因素、娱乐因素。因为一部电影你要的是好看、要让观众接受,有娱乐很重要,所以文艺片不是说用来开研讨会的,只不过跟商业片的视角不一样,比如文艺片更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感受,像《廊桥遗梦》这样的片子,特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东西。
旧事-埋伏曾经有点悬
不管《十面埋伏》的口碑如何,但它还是取得了一个中国电影票房其他影片取不到的成绩,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明白,《十面埋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宣传,那它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票房。而有些主要的不利因素,张伟平心中早就有底。
《明星周刊》:你说在《十面埋伏》没有上映时候,你就对它的困难心中有数了?
张伟平:是的,当时我看完片子,在剪接台上就对艺谋说,这部片子两大不利因素,就是我前面说过的两点。但是艺谋觉得本子好了,没过足《英雄》的瘾,我不能拦着他,我肯定要支持他。再到后来,我发现所有的被动都在我身上,因为我必须要把这部影片在市场上推广,如果这部影片夭折,《英雄》就会被人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我心里很清楚,太悬了,所以顶着最大压力的就是我和艺谋。
《明星周刊》:其实,造成《十面埋伏》不完美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天公不做美?
张伟平:是的,我不是宿命论者,就好像因为《十面埋伏》这个名字,所有不利因素全来了,而且都是最沉重的打击。包括梅艳芳去世、非典、种花不成活、没有拍完就进入雪季……没有人比我更清楚这电影拍得实在是太难了。
张伟平眼中的张艺谋
他就是为电影而生的人,他可以把人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一个事情上来做,如果这样,他肯定是要出大成绩的,我曾开开玩笑对他说,如果我不拍电影,我也会生活得很好,而且不会像现在这样累,还要陪着你一起挨骂,尽管这些骂声挺可笑。但是你就不同了,如果你不拍电影,连公车都坐不上,艺谋回答,他说他可以当工会干部,可以出黑板报。张海颖 陈砺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