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张伟平回应张艺谋研讨会:又是老生常谈(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15:40 新京报
张伟平回应张艺谋研讨会:又是老生常谈(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本报讯(记者张文伯)昨日,旨在“帮助张艺谋进步”的名为“张艺谋与中国电影”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身在北京的张艺谋导演和新画面公司的人员无一出席。张伟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研讨会又是老生常谈。《艺术评论》主编田青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对张艺谋及中国电影的批判需要理性的思维,而不是无端的谩骂,这才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为什么张艺谋电影在取得高票房的同时又屡屡令我们失望?为什么张艺谋现在得天
独厚,却不能代表中国电影冲上世界电影艺术的最高平台?”在昨天的艺术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就“张艺谋现象”和中国电影种种表现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和剖析。

  与会者普遍认为,张艺谋的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朵“奇花”,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但是他最近的两部武侠作品《英雄》《十面埋伏》都有一个重要缺陷,就是缺少心灵感受,这使张艺谋电影“感受不到正大悲壮的史剧和反映滚滚红尘中人民疾苦的颤栗之处。”同时“也没有直面惨淡人生”。

  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和《艺术评论》杂志社主办,此前《艺术评论》杂志发表了“中国文化界集体针砭‘国际大导演’”的专题。在专家发言结束后,一些与会的高校学生和媒体记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位艺术研究院的学生代表认为一味苛求导演拍出好片子是不现实的,比照韩国电影成功的范例,呼吁有关主管部门创造更为宽松的电影环境。

  中宣部的官员昨天也应邀出席了研讨会,对于这次会议的主题给予了高度评价,虽然张艺谋本人并没有出现在昨天的会议上,但是与会者还是热切地期待张艺谋能够心怀更高的美学仪式和责任感,进行更好的艺术统领和整合,带领中国电影走出低谷。

  《艺术评论》主编田青最后向记者透露,本期研讨会的内容将整理成文字刊出,将中国文艺界对张艺谋和中国电影的关注继续向前延伸。

  主办方解释组织研讨会的目的:

  对张艺谋和中国电影进行探讨

  记者在会后采访了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艺术研究》的主编田青及章柏青,他们解释了组织此次会议的原因。

  新京报:《艺术研究》为什么会组织这样一次研讨会?

  田青:《艺术研究》2004年第9期用将近40页的篇幅刊出了“中国文化界集体针砭‘国际大导演’”的专题报道,这次专题取名“盘点张艺谋”,这位在中国影坛叱咤多年的导演也是我们杂志第一个被盘点的对象。因为篇幅有限,很多文艺界的专家学者对这个话题还表示有话要说,于是我们就把大家请到一起,对张艺谋和中国电影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新京报:我注意到在咱们的第一次专题中使用了“针砭”这个词汇,杂志所采用的几篇文章也都对张艺谋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这是否代表文艺界对张艺谋的一个基本立场?

  田青:当然不是。从今天的研讨会你就可以感觉到,每个人的立场观点都有所不同,我们的心愿都是希望中国电影能够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也祝愿张艺谋的电影越拍越好。

  新京报:我注意到,在中国文艺界,还从未以集体形态出现,对一位国内导演的作品进行大规模的讨论,这是不是说张艺谋在中国电影界拥有其他导演所不能企及的地位?

  章柏青:确实是因为张艺谋最近的这两部电影让大家有很多话想说。一部文艺作品是传播思想的媒介还是满足歌舞升平的娱乐产品?内容和形式哪个更重要?脱离内容的形式仅仅变成了技巧之后走多远才不违背艺术规律?其实这些都是老问题了,只不过现在作用于中国电影这个领域,我想在张艺谋之后,冯小刚陈凯歌这些导演都会进入我们“盘点”的范围。本报记者张文伯

  张伟平替张艺谋逐条回驳:

  再艺术的电影没观众就死路一条

  昨天,记者采访新画面董事长张伟平时,他表示知道研讨会的事,但他本人一天都在忙于新片开机的准备工作,所以没时间去关注研讨会的具体内容。但他仍向记者回应了学者们的部分批评。

  1.过于形式化,缺少心灵感受、缺少人文关怀、缺乏想象力:

  张导在采访中一再强调《英雄》是一部很强调形式的电影,他做的是一次尝试,艺谋拍过那么多部片,基本都是朝着这个好看又感人的方向去的,从《红高梁》开始,《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这能说都过于形式化吗?他在国际上获那么多奖,如果真像这些专家所说,岂不大家都是傻子了?

  2.追逐名利、艺术失去了灵魂:

  好莱坞电影产业之所以兴盛这么多年,就在于全球观众和市场的支持。电影首先要娱乐大众,再艺术的电影没有观众也是死路一条。

  3.崇洋媚外、讨好西方:

  这个论调好像自张艺谋拍片以来就说了十几年了,怎么还在说?《英雄》和《十面埋伏》,国内票房四个亿这么高,他们为何不说他讨好国内观众呢?像他这样创出这样票房的导演,我可以说中国这20年都没有。

  4.提高电影发行门槛不利国产电影发展:

  我这两部片的宣传发行方式并不是想为别人借鉴的,只是为了激活低迷的电影市场,是针对两部片不同市场有的放矢的相应措施,至于说这样的商业操作是否成功,要市场来检验,两片四个亿的票房证明我是成功的,那些专家根本不懂什么发行!”南方都市报记者谢晓

  -发言摘录

  评论家罗艺军:对张艺谋的批评太过苛刻了

  《艺术评论》对张艺谋的批评很多切中要害,在另外一方面,对张艺谋有些批评是过于苛刻了。

  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中国电影所处的文化环境这种严峻性,这恐怕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张艺谋在拍摄第一部影片的时候就知道尽管改革开放是中国电影业的黄金时代,但创作自由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我们在谈电影艺术家的时候,只是批评电影艺术家本身不敢面对现实、不敢面对当前尖锐的主题,而没有考虑到我们的电影生态环境,如果这一方面不改进,按照实事求是,恐怕有些人不会接受。

  我们的电影既要从美学的高度评判作品,同时不要使我们的电影评论成为电影广告,为电影炒作。另外我们在对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平衡的时候,应该从实际出发。

  当然也有很多的批评,说张艺谋是贩卖中国的落后来屈于洋人,但张艺谋至少在一些事情上给中国电影做了比较重大的贡献。

  张艺谋在重要的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就是靠影片的人物,第二就是是否有创新,第三就是整个制作水平是否精良。而这三点都是中国电影缺乏的,需要提高的。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希望张艺谋少些“贼光”

  张艺谋对抗中国媒体的能力最强,媒体骂得越厉害,他胜利越大。像《英雄》媒体批评很厉害,当时大家觉得会失败,结果两亿多的票房一出来,媒体什么都不敢说了。而《十面埋伏》出来之后,媒体感觉大大地失望,但你骂得越厉害,他越成功。张艺谋已经变成全球性的人物了,而中国媒体只能在中国国内。你可以发现媒体在这里面,特别是《十面埋伏》之后,有一种无力感……这个事情需要探讨,就是怎么回事,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有一个小笑话,最近看时装表演,各国模特都在走秀,中国模特的眼睛和西方模特的眼睛有一个区别,中国模特的眼睛特别亮,有一种欲望和光芒……里面有宝马车、别墅的光芒。这个光该怎么描述呢?我想到一个名词,就是古玩界的一个名词———“贼光”,中国青花瓷器非常伟大,造假的青花瓷造往往非常专业,看不出来。但这个青花有一个毛病就是有一种光,跟真正的青花差一点点,这个光就不知道怎么消除,在地毯上磨、蹭,越消除越有。虽然外国人一看觉得好,买走了。但中国真正做这个的人一看就会说,有“贼光”。这让我想到中国模特的眼睛,那就是“贼光”。像张艺谋一切都好,但里面有一丝贼光。

  评论家北塔:我看到一种文化恋尸癖

  80年代早期在中国做电影确实是非常地艰辛,张艺谋做得非常聪明,他没有迎刃而上,他很聪明地采取了一种策略。张艺谋一开始拍的电影如果从壳来看,都是革命艺术题材,然后再加上人性的因素、性的因素,包括原始欲望的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装饰,这些正好让中国一般老百姓能够接受,而且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快感和欲望的发泄。

  我觉得张艺谋对历史、秦朝的历史,对秦始皇的形象有一种迷恋、狂妄的历史性的想象。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一种文化恋尸癖,《英雄》是他文化恋尸癖集中的体现和爆发,这种爆发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穿的外套就是武侠,其实武侠在张艺谋手里就是一个套子和玩具,他并不是真正拍武侠电影。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张艺谋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