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 “他是个‘超人’———除了绘画,还能在其他领域都做得有声有色!”陈逸飞生前好友、画家艾轩这样评价自己33年的好友陈逸飞。好友的去世,艾轩感到十分意外,半年前通话时,他还表示自己刚做完体检,“身体一点问题都没有”。
艾轩眼中的陈逸飞,是一个“好玩”的人。七十年代初,一批年轻画家聚集军事博物馆,集体创作大型油画。生活条件艰苦,但睡在上铺的陈逸飞没有怨言,他经常从蚊帐里
探出头来,让门口的人给他递肥皂。每天从食堂打来的菜“炒三片”,陈逸飞边吃边向大家介绍自己刚刚了解到的西方画家。
艾轩向记者讲述了陈逸飞画风的每一次转变。“陈逸飞26岁时,就在全国美展上以《开路先锋》引起了国内美术界的轰动,他早期的英雄主义题材的创作,比如《占领总统府》、《踱步》和《黄河颂》,更是备受瞩目,他在画面上对大场面的控制能力,在当时被认为是数一数二的。可是陈逸飞总是喜欢搞‘新花样’,接下去他冒出的念头竟是出国,去看世界!这在当时,别人都不敢想,不知怎么他却很快就去了美国。”
艾轩透露,陈逸飞刚到美国时很艰苦,需要一边上学一边打工———给教堂、博物馆修复古画。陈逸飞又很幸运,他很快就被纽约57街上最昂贵的哈默画廊看中,成为这位著名收藏家签约的第一个中国画家。他在美国所画的一系列美国风格的人物肖像卖得很好。“正当大批赴美的画家因无法适应国外的文化环境回国之时,他的画风一转,以独特的笔触开始描画中国的水乡系列,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周庄。他的一幅《水乡》居然被哈默作为访问中国时的礼物,送给了邓小平。他的画由此更受追捧。这个时期,他偏偏喜欢上了‘江南女子’,特别是后来创作的《浔阳遗韵》,更是以100多万港元的价格被收藏。”
但令艾轩不解的是,陈逸飞油画的热卖带来了质疑,认为他后期的创作商业意味浓厚,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他不断替自己的亡友鸣不平:“我不认为画家的画卖得好是件坏事,是什么‘向商业低头’。毕加索生前的画在艺术市场上就卖得很好,可是这并不能损害他艺术巨匠的地位。为什么同样的事一到中国就变了味呢?凡是进入商品流通范畴的画都可以称作商品画,但并非就是‘行画’,关键要看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究竟是在迎合商业还是引领商业。我认为,陈逸飞的创作是凭着一名艺术家的良知和兴趣,而不是别的。今年初,他还约我一起去甘南采风,去冰原,去藏区,为的就是创作出更新风格的藏族系列作品。结果,我没能与他同行,看来已经成为永远的遗憾了。” 北京青年报: 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