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陈逸飞先生
2005年3月5日,宁波的前童古镇。我来到《理发师》剧组探班,当时天气刚刚转暖,陈逸飞脸色很差,据说他们常常拍到天亮才收工,陈导的茶杯里一直装着中药。晚上和剧组吃饭的时候,陈逸飞兴致盎然地与我聊他经过两年修整之后,对《理发师》这部片子的感觉,他依旧坚持一个画家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对影片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有着近乎完美的体现。
唯一想不到的竟是,这次长谈的录音成了我采访工作中永久的纪念——
小人物与大时代
“这部片子其实是讲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命运的沉浮。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是两男两女的之间的关系,之后变成了两男一女的爱情,到最后牵出的实际上就是理发师一个人的命运,这个小人物所有的行为与那个大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人们会为他的悲而难过,也会为他的喜而感到欣慰。”
只为等一缕阳光
“100个人选择的100个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就看你以哪个角度作为一个标杆,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给看的人。一部片子里如果有太多让人熟悉的镜头和手法,我认为这部片子就糟了。所以我跟摄影师说,我们每一个细节都会用我们集体对视觉把握和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我总觉得电影应该注重质量感,我们不应该低估观众对审美的需求。黄昏只有两个小时,我有时候会要求摄影师为了等一缕阳光的出现而延至拍摄的节奏,因为这种光线一旦错过,第二天能不能遇到就很难说了。”
期盼《理发师》吸引观众
“今年是中国电影百年,我们会有许多国产的大片上映,凯歌的《无极》啊,还有小刚的贺岁片……很感谢这么多朋友对我这部片子的关注。我有种期盼也有种感觉,这部片子会得到很多朋友的喜欢,因为我在影片中还是想强调大雅大俗的调子,我们会用比较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手法去表现。我一直在讲电影的陌生感,希望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这些人物包括故事内容,这个内容一定要有娱乐性,但绝对不是一部实验电影,还是希望可以吸引观众到电影院里去看。”
我真的不能想那么多
“所有的电影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但是我不能想那么多,真的不能想那么多,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这部片子的口碑。中国有那么多热爱电影的观众,我想如果这部影片能首先被他们认可,对我来讲才是最令人欣慰的,拍一部好片子也是留给我自己一生的财富。”
难以割舍《理发师》的情结
“完成这部电影已经成为我艺术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做下去好像已经成了一种不对的感觉。跟风波有关系又是没有关系的事,因为那场风波之后我完全可以选择其它的事来做,而且以我的脾气和个性来说,我不会跟过去较劲。但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就很喜欢。一个东西你喜欢就会觉得有力量,一种情结就放不下。也许等我以后年纪再大一些的时候想起来,就会觉得有一种遗憾。”
采访后记
2003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我与陈逸飞在北京长城饭店见面,当时《理发师》停机的新闻闹得娱乐圈满城风雨,陈逸飞顶着压力飞到北京。在之前一次和娱乐圈的朋友于北京某酒吧聊天时,我惊闻《理发师》停机内幕,第二天未加思索便向主编报告此重大新闻,接着我的一篇题为“姜文逼走陈逸飞,《理发师》要停拍?”的新闻报道在北京的媒体掀起轩然大波。此后的几天,我与陈逸飞多次通电话,他向我讲述了对整个事件的态度,最后在我的坚持下,陈逸飞借来北京处理事情之机接受了我的专访。另我没想到的是,陈逸飞面对事态和逆境,体现了临危不乱的大将之风。相反,当时正以揭露“秘闻”而沾沾自喜的我却显得有点相形见拙。
现在回想,做这个行业其实根本没有职业操守可谈,常常置他人尴尬和被动于不顾,披着娱乐大众的外衣满足自己虚荣心。就在陈逸飞先生去世的消息由上海传到北京之际,一些媒体又找到了追逐爆炸性新闻的兴奋点,不遗余力地从陈先生的工作室追至上海华山医院,乃至太平间……同样是媒体工作者的我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感到蓦然。
陈逸飞先生的声容笑貌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和他谈艺术谈电影谈《理发师》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在我多次追问他为什么这么执着一定要拍《理发师》这个故事的问题时,他告诉我:“为了一个心愿!”
文/冯翰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