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驳斥柴静采访观点称其风格是表演

2013年01月22日15:25  辽一网-华商晨报 微博

  柴静:关心的是人

  闾丘露薇:看清事实,找出原因

  你觉得呢?

  柴静,1976年出生,19岁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22岁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参与《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先后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 

  著作:《用我一辈子去忘记》《看见》

  闾丘露薇,1969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供职于凤凰卫视[微博]。她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惟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

  主持栏目:《经贸周刊》《世贸商机》《论衡财经》《时事直通车》《香港直播室》《香港Today》《总编辑时间》《天下被网罗》《华闻大直播》等。

  著作:《凤凰卫视闾丘露薇采访手记》《我已出发》《行走中的玫瑰》《无薇不至》《不分东西》《利比亚战地日记》

  央视主持人柴静最近人红是非多,新书《看见》一再加印销售火爆,但其私生活也随之被揭露,接着,其业务水准也被同行批评。

  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日前在博客暗讽其出镜时“表演”采访,柴静关注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安全讨巧,最终只是让其个人收益。之后此话题被网友热议。昨日下午,闾丘露薇在微博中否认批评柴静,“我对批评个人没有兴趣,看到一些如何做新闻的观念,而有这种观念的媒体人,肯定不止一个。因为不认同,所以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一个新闻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表达我的观点,也希望大家对于新闻这个行业更多讨论。”

  暗讽柴静出镜时“表演”采访

  从柴静曝出婚讯以来,微博上关于柴静的争执越炒越热,讨论的焦点从柴静的私生活逐渐蔓延到对其本职工作的辩论。

  20日晚,凤凰卫视著名电视记者闾丘露薇发表博文《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暗讽柴静出镜时的“表演”采访,并驳斥柴静“采访是一种抵达”以及“做新闻关心的是新闻中的人”的观点。

  一网友对柴静采访姿态有如下评价:“大量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柴静的采访工作照也是调查记者中最多的(谁拍的)。——她并非《看见》讲的她努力隐藏自己,相反,像拍电视剧一样搞煽情特写,把柴静当演员用,标志性动作反复用。”就此,闾丘露薇在博文中给出了自己认同记者采访形态,她认为新闻栏目的记者应当把自己隐藏在当事人和新闻事件背后,电视记者不该去塑造镜头前的自身表现,“面对任何人,反打镜头上的表情,都应该是中性的。”

  一个人再有名,没新闻点就不该采

  2012年10月,柴静应邀在清华大学演讲,题目是“采访是一场抵达”。闾丘露薇却写:“有人说记者采访是‘一种抵达’,我想了半天,就是不明白。”她认为采访就是提问,看清事实,找出原因。这对新闻采访的要求就在于要有新闻点,“一个人再有名,如果没有新闻点,那就不是新闻记者应该采访的对象。”

  最近柴静新书《看见》的自序中提到,十年前带他入行的央视评论部副主任陈虻曾问她做新闻关心什么,柴静的回答是“关心新闻中的人”,并指出是这句话把她推到今天。闾丘露薇则对此这个说法存疑:“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

  闾丘露薇认为,记者选择的个案应能从点到面带出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如果只是关注人而不去寻求这个人的遭遇背后的原因,那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她认为,关注人安全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却不是公众。

  编剧宁财神[微博]也加入了探讨队伍,他转发闾丘露薇的微博称:“说柴只关注新闻中的个体,而非原因,对。但无视环境与现状,错。”他认同闾丘露薇所说柴静关注新闻个体而非原因,但他认为闾丘露薇这个观点忽视了内地的新闻环境与现状,并不全面。

  闾丘露薇则反驳:“说到环境和现状,关注新闻事件本身和追寻背后原因的内地记者太多了,出色的报道也太多了,不是装老外,是看到很多同行的专业表现。”综合新娱

  ■专家声音

  新闻教授分析闾丘露薇VS柴静新闻观

  文然:“只不过是两种角度罢了”

  关于闾丘露薇发表的新闻采访专业争论,记者昨日采访到新闻学方面的专家,辽宁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文然。

  闾丘露薇针对柴静所说的“采访是一种抵达”以及“做新闻关心的是新闻中的人”两个观点进行了驳斥。文然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两人的新闻观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关注的不同角度。

  文然说:“闾丘露薇是一种纯粹西化、科班主义的观点,注重事情发生的原因、规律、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事实上这种观点很有影响力,也是一种新闻观的主流。柴静的新闻观则带有中国内地的特点。很长时间,我们对人的报道是个缺陷,而她恰恰是应和了新闻事件中对人的一种忽略的现象。她们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做新闻。”文然继续称,“我们说新闻的‘五W’要素里面关注的重点要素不同,闾丘露薇停留在事件的层面,柴静在人的层面,而她关心人的这个层面和主流不一样。但又是这点使得她的新闻采访在对人的剖析角度上,弥补了缺失,也使得柴静与众不同。”

  对于有声音认为柴静的采访就是一种“表演”,文然并不赞同,“柴静的个性,还有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很让人欣赏的,当然她有点明星化,但这是和个人形象、素质有关系的,也无可厚非。她是出镜记者,明星化并不用非议。在国外,很多媒体记者、政治家都是明星,相比起来她还远远不够,差得很远呢。”本报主任记者 孟丽

  ■网友微评

  “记者采访真的有套路吗?”

  对于新闻专业性知识,很多网友莫衷一是,但依然不妨碍大家对闾丘露薇的博客文章以及柴静的采访风格争论不休。

  挺柴派——

  房淑霞6:支持柴静,挖掘真相!即使柴静是在表演,只要柴静传播的是正能量,我就爱看!

  Mild-Fanatic:采访不止一种定义。你闾丘的是采访,她奥普拉的访谈节目是采访,柴静的《看见》也是采访。关注的层面不同,怎么就敢认定别人的采访不是正确的采访呢?你以国际新闻为主,当然可以就事论事不关注人,可是如果对中国大地的一些弱势人民也是这么个冷漠的“客观”态度,这新闻节目还是不要做了。

  LZQ601:我是喜欢柴静的。我觉得我看新闻,是用眼看,用心看的,看的就是一个真实性。内地多的是闾丘所说的专业电视记者,但真的深入人心的又有几个?或许对你来说专业更重要,但不是我所喜欢的。

  是张三的歌:我喜欢柴静,也承认柴静在我国电视新闻采访中做到了风格极高的辨识度。但是,柴静在采访中体现出的一些脱离情境的个人痕迹也是有的。人无完人,不必过于苛求。

  Leon_PM:关注人错了吗?又不是做自然科学节目要揭露客观规律,所有社会新闻的背后,主角都是人。

  挺闾丘派——

  Lucasssschennn:一针见血。

  红水西三:柴静装得连同行都看不过去了。

  Lianxi19:圆脸短发姑娘会歪着头,瞪着幼稚的大眼睛问闾丘姑娘:你这是什么意思?我又做错了什么?

  非暴力时尚:有道理,我们需要更多真实的媒体而不是看起来很“有正义感”的英雄!别有用心的表演谁都不喜欢!

  高清足球交流:说到点子上了,柴是面具人。

  白云工厂厂长徐萧:相比柴,闾丘更像记者。柴姑娘更像文艺圈的。

  屯子里的阿芳:一直对柴静悲天悯人的女神形象无感。

  中立派——

  守望路径:记者做了什么只有观众以及读者最清楚,何必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呢?再说记者采访就真的有套路吗?有了套路又怎么会有新闻?这种讨论完全没有意义呀。

  Againy寻找自己:年龄、经历、环境的不同肯定会导致两个人的方式有差异。不得不说她们都是对中国对社会有很大影响力的好记者,只是我觉得闾丘的观点要更加独到一些,柴静则更多的是以情动人。

  阿迪拉Michelle:闾丘露薇观点没有错,文章也精彩。但不能拿她的角度来看内地媒体圈。

  其少:每一种形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吧,不认为谁的标准是惟一正确的,社会多元,记者也当多元。

  本报主任记者 孟丽 整理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