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王正昱
卢海鹏与卢海潮这对从广州西关走出来的亲兄弟,一个在香港,一个在广州,均是受人尊敬的老戏骨。这两兄弟近日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畅谈各自的艺海往事。原来,哥哥卢海鹏在无线艺人培训班就读时,与周润发是同班同学,他还曾指点周润发走上小生之路。弟弟卢海潮的艺术人生同样精彩,他留守广州,成为卢家的重要支柱。
●【杜氏电影常客】
我和杜琪峰是老朋友,大家彼此信任
在杜琪峰的电影(包括目前正在公映的《毒战》)里,有几个雷打不动的绿叶人选,卢海鹏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友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那时他们都在香港无线。
羊城晚报:在《毒战》里你又演了一个配角,而且戏份很少,但你还是愿意去演。
卢海鹏:我们这一代演员,有几个是会按照戏份的多少去挑戏?我们都养成习惯了,人家找你演戏,剧本接过来看一看,觉得合适,又是像杜琪峰这样的老朋友邀请,自然就答应去演。我个人在《毒战》里的戏份虽然少了点,但都是群戏,所以拍摄的周期并不短。演群戏其实挺难的,因为每个人在里面都有不同的性格设定,你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让观众看出来,这比主角戏难多了。
羊城晚报:感觉你有一种努力找空间的配角心态?
卢海鹏:无所谓主角和配角了。三十年前,我就在电视剧和电影里都演过主角了,经历过香港电影的黄金时光,说实话,该享受的我都享受了。到了现在,我拍不了那么多电影,都是挑一些配角的戏去上。像杜琪峰,只要他叫我,我肯定去,毕竟是老朋友!他刚拍完的《盲探》,我也去客串了一下。
羊城晚报:你对杜琪峰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任?
卢海鹏:我们是在无线认识的,我们都是第三期无线艺人培训班的学员。因为入学时我的年龄比他大,算起来我还是他的师兄。上学那会我们关系就不错,他和林岭东喜欢捣鼓摄影机,他在无线待了一阵就去拍电影了。我之所以上他的戏,是因为我们彼此都知根知底。我有一套自己表演的东西,他非常熟悉。我这个年龄还出来拍戏,选择一个彼此熟悉的导演做搭档是最合适的。
羊城晚报:杜琪峰脾气很大,他会在现场向你发飙吗?
卢海鹏:他的脾气的确比较火爆,经常在现场对演员发飙。但对我还从来没有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他师兄的原因(笑)。我看见他发飙的时候,还会去劝他,让他不要动气。
●【从西关到无线】
周润发那时吊儿郎当,我劝他穿好一点
上世纪60年代,有不少内地人通过游泳来到香港并定居,卢海鹏也是其中之一。他考上了第三期无线艺人培训班,与周润发、吴孟达等同班,他是班长。说起这一段历史,卢海鹏有些洋洋得意,他说周润发当上小生有他的功劳。
羊城晚报:你小时候是在广州西关长大的,从小就喜欢表演吗?
卢海鹏:是的,我和弟弟卢海潮从小就跟着父母去看戏,粤剧、电影、话剧,看得多了就想演。后来上中学,我加入了学校的文工团,开始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比如舞蹈、乐器、粤剧、话剧等。那个时候也没什么课,我们文工团就到处去巡回表演,算是积累了一些舞台经验。
羊城晚报:听说你还打算考北京电影学院?
卢海鹏:是啊,但是中学毕业时文革开始了,所有学校都停了课,想考都没有门路。我那时候还有几个偶像,比如赵丹、孙道临、田华,我很喜欢看他们的电影,也想过成为他们那样的演员,但是比较遗憾,时机不对。
羊城晚报:所以你后来去了香港?
卢海鹏:因为考不了大学,我被分配到一个小学去教书,还是助教。文革开始后就被下放到东莞农村去当知青。当时有很多人游泳去了香港,我也就跟着去了。那晚从深圳湾出发,感觉游了好久才到。上岸后我就去警察局自首,因为当时的香港政府还收留我们这样的人。我记得在警察局的时候,我看到香港的报纸上有大版电影广告,当时我就感觉我要抓住这些机会。
羊城晚报:于是你就报考了无线艺人培训班?
卢海鹏:没那么快,我要先在香港安身立命,就跑去打工,码头工人什么的苦差事我都做过。每天挣来的钱我就拿去看电影,那个时候香港银幕上放的还是《独臂刀》一类的武侠电影,也有一些情色片。我想,我这个年龄已经打不动了,拍不了武侠片,情色片就更别提了,内地人始终没有那么开放。正好,1970年,无线艺人培训班开始招人,我知道电视上的尺度没有电影那么大,或许我可以在电视节目里找到一些角色,于是就决定去报考。不过,我当时已经30岁,超龄了,所以被拒。直到1973年,第三期培训班时,无线放宽了报名年龄,我才得以考上。
羊城晚报:那你应该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
卢海鹏:当然,而且我也是少数几个在班里有表演经验的人。所以老师就叫我当了班长。周润发、吴孟达都是我的同班同学,我这班长还要经常管他们呢。
羊城晚报:周润发那个时候是个什么状态?
卢海鹏:吊儿郎当,经常穿个背心,踩着一双拖鞋走来走去。我就对他说:“你看你,个子高高的,大眼睛浓眉毛,是个标准的小生材料。干吗非要去学那些痞子模样?穿得正式一些啦!”果不其然,周润发客串的第一部戏就是演小生。当时那个角色其实不是他的,因为本来选定的人来不了,导演就跑到我们班里挑演员。周润发穿了一身西装,一下就被导演相中了。
羊城晚报:感觉你是班里的老大哥?
卢海鹏:因为年龄比较大嘛,又是班长,所以比较照顾其他人。还有吴孟达,他当时很爱扮小生。我就对他说,你这个样子还是跟着我演喜剧吧,哪里是小生的料。幸好后来吴孟达听了我的话,你看他后来演喜剧,不知道有多开心(笑)。
羊城晚报:你当时演了一些什么样的角色?
卢海鹏:记得我和周润发、吴孟达他们一起去客串电视剧,我一般都是在里面演官差,多少还有一些台词,而他们几个跟在我后面演小兵,一个个低着头,连台词都没有。最后播出的时候看字幕,我的名字出现在演员表里,而周润发他们则联合署名,写的是“第三期艺人训练班”,哈哈!
●【解释试咪典故】
一说卢海鹏试咪,大家就会笑
圈内人都知道卢海鹏的一句经典粤语粗口,前半句是“卢海鹏试咪”。这句粗口来自卢海鹏参演过的综艺节目《欢乐今宵》,其实是一句测试麦克风声音的工作对话。去年,卢海鹏凭借《夺命金》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微博]最佳男配角奖,他把这句话带到了台上,引起全场哄笑,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却是一头雾水。
羊城晚报:你曾是《欢乐今宵》的台柱,当时是怎么进这个节目的?
卢海鹏:我很喜欢演喜剧,从培训班毕业后,每当演一些头脑简单的恶霸或者比较奸诈的人物时,我就故意坏笑,做一些比较夸张的面部表情。后来有导演注意到我,觉得我是个不错的喜剧材料,就这样,无线让我去做《欢乐今宵》,专门负责搞笑扮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羊城晚报:关于你的那句经典粗口“卢海鹏试咪”,也是出自《欢乐今宵》?
卢海鹏:是的,当时录影前,曾志伟[微博]他们经常让我给麦克风试音。有一次我离麦克风太远了,他们在耳机里听不见,就对我说:“卢海鹏试咪(麦克风),卢海鹏试咪。”我小声对着麦克风说:“×你老母×!”结果大家大笑,现场气氛比较活跃。后来谁要是让我试麦克风,我就再说一次这句粗口,结果他们都不忍心再让我试了(笑)。
羊城晚报:去年金像奖你获得最佳男配角奖,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时,为什么会说这句话?
卢海鹏:因为当时我真的没有想过会拿奖,所以连获奖感言都没有准备,这句话是我临时想到的。因为好像一说这句话,大家就会笑,就会想到卢海鹏。
羊城晚报:会不会觉得去年的奖项对你来说,来得晚了些?
卢海鹏:不晚,我拍戏也不是为了拿奖,如果真是为了拿奖而拍戏,我早就拿了。这个奖算是大家对我的认可吧,我很感谢观众这么多年来对我的信任,这是我最看重的。
卢海鹏
出生:1941年
代表作品:《欢乐今宵》(综艺节目)、《文雀》(电影)、《柔道龙虎榜》(电影)、《夺命金》(电影)、《金枝欲孽》(电视剧)
主要成就:香港资深演员,曾是无线的搞笑能手,擅长扮嘢恶搞,经典之作是模仿徐小凤和沈殿霞的女儿欣宜。后转战电影圈,凭借《夺命金》获得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羊城晚报记者 王正昱
卢氏兄弟小档案
卢海潮
生日:1946年
代表作品:《山乡风云》(粤剧)、《柳毅传书》(粤剧)、《虾球传》(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情景剧)
主要成就:卢海潮和黄俊英、杨达等均是著名“羊城笑星”,在广东人气极高。同时他也是一位粤剧名伶。
作为正宗“西关仔”,卢海潮生在荔湾,长在荔湾,初中毕业加入广东粤剧团后,他就没有离开过,一待近50年。当年,卢海鹏游泳去香港,卢海潮说家里人并不知情,而兄弟重遇竟然是十几年后的事了。卢海潮对粤剧很长情,深受戏迷爱戴,其影视形象在广东也是深入人心,比如出名的反派人物“鳄鱼头”。
【谈入行】
“当时演一晚戏的报酬是二两粮票”
在卢海潮出生的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普通人都在忙着讨生活,卢氏兄弟却做着演员梦。卢海潮告诉记者:“我和卢海鹏其实还有一个哥哥叫卢海涛,我们童年时经常被大人带去看粤剧。那个时候外婆最爱带我们去看戏,反正小孩子也不用花钱。看得多了,就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哥哥卢海鹏也对他日后的事业有着一定影响。卢海潮说:“我们当年读的是荔湾区仁威庙小学,小学毕业后,哥哥加入了中学的文工团,他经常到区里来唱戏,那个时候以样板戏居多,我经常跑去看哥哥演戏。文革刚开始,大家都没有什么心思上课。当时我看得很痴迷,觉得以后一定要唱戏。”
卢海潮的梦想没过多久就变成了现实。初中毕业,有街坊告诉卢海潮,广东粤剧团正在招生,让他去试试,“记得当年有60多个人去考,具体招多少人我已经忘了。反正我就这样进了粤剧团,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再换过单位。”
卢海潮说那个时候自己的想法并不多,就是要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还能挣钱养活自己,“当时我演《沙家浜》和《海港》,都是男主角,一晚上的酬劳就是二两粮票,还有4毛钱的夜餐补助。那个时候大家的日子都是这样过,演完回家就煮开水,下点面条吃,我们管那个叫‘水搅面’,反正能吃饱就行了。”
那个年代,卢海潮也有自己的偶像:“罗品超、红线女,他们都是粤剧界的头号人物,也是我们做晚辈的偶像和奋斗目标吧。那个时候他们的工资比较高,一个月有两三百块钱,我们普通职工的工资也就47块钱。”
【谈哥哥】
“家人不知道他去香港,一别就是十几年”
当卢海潮在粤剧团工作时,哥哥卢海鹏正在当小学老师。卢海潮回忆道:“当时有一个口号,要城里的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加上我们的父亲是资本家,属于‘被革命对象’,我就跟着粤剧团被下放到英德的红旗茶场。而哥哥当时是代课老师,根据政策,他要被下放到梅州或者海南岛去当农民,后来不知道他在哪里找了点关系,就到了东莞。”
提到哥哥去香港一事时,卢海潮有些感慨:“当时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后来我听他说,他一共尝试了三次才成功。那个年代他身边有很多人都这样做,他就是随大流。记得当年他走之前,我们见的最后一面是在我的婚礼上,他来给我当厨师。后来哥哥说要回农村修水利,让我们不要挂念他,哪知道这一别就是十几年。”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卢海潮才在广州再次见到卢海鹏:“汪明荃[微博]等来广州在烈士陵园做节目,卢海鹏本来想跟着回来,但担心回来了就回不去香港了。又过了一年,有政策出来,允许他们这样的人回来探亲,他才回广州。知道他在香港当演员,也红了,我们都很高兴,还特意安装天线收看香港的节目。”
对于哥哥取得的成就,卢海潮说那是他应得的:“他在香港过了很久苦日子,能有现在的地位,是他努力获得的。我们三兄弟就我留在了父母身边,直到他们离世。”
【谈粤剧】
“年轻人上不去,这好像是个死循环”
过去近50年,任凭潮流变幻,卢海潮始终没有离开广东粤剧团。但他也深知,现在的粤剧早已不再像他当年加入时那么辉煌。提到粤剧现状,卢海潮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现在看粤剧的人一般都是包场,特别是在春节的时候,粤西和东莞地区的市场会相对好一些。那些生意人平时在广州和深圳等地打拼,过年回家想孝敬老人,就请我们粤剧团过去演出,包场给当地的老人看,这样演一场的价格大概是6万到8万元。但现在也少了,因为经济不景气。”
至于粤剧团现状,卢海潮说年轻人总是上不去:“这个行当还是很讲辈分,如果你已经是台柱子,会在那个位置待很多年,下面的年轻人尽管很出色,但还是上不去。我也经常建议把舞台让给年轻人,但观众们不答应,他们就认那几个知名粤剧演员。年轻人上不去,后继无人,这好像是个死循环。”
【谈影视】
“30年前演过《虾球传》,现在还被叫‘鳄鱼头’!”
除了粤剧,卢海潮还经常活跃在广东本土的荧屏上。在热播系列剧《外来媳妇本地郎》里,他就饰演康祈宗的岳父,已经演了十几年。
回想起第一次涉足影视圈,卢海潮忘不了处女作《虾球传》:“我其实之前在舞台上没有演过真正的反派,就算是‘坏人’,也在后来经过教育得到转变。1980年,有导演找到我,他说看过我演的《海港》,他想拍一个8集的电视连续剧,让我演里面的一号反派‘鳄鱼头’。我就说试试吧,没想到一试就出了名,都过去30年了,现在他们还叫我‘鳄鱼头’!”
羊城晚报记者问卢海潮,有没有想过与哥哥卢海鹏合作演一次电影,卢海潮谦虚地回答:“估计没什么人来请我,肯定都是请他的多。不过,我们两兄弟经常在一起演出,像广东台的晚会,我们经常在里面唱歌,也算是了了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