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惨遭批:如果有立法就用法律惩处

2015年07月21日05:53   长江新闻 收藏本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贾玲已就小品做出道歉 贾玲已就小品做出道歉

  长江新闻7月20日报道 7月18日,贾玲发布微博,“首先对喜爱我的观众道歉,由于我的无知和疏于学习演绎了花木兰这个作品”。在6月27日播放的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中,贾玲饰演的花木兰,啃烧鸡,被父亲骗去当兵,见到壮男更是流鼻血。这种“恶搞”引起了木兰两地“家乡人民”的不满。

  7月7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公开发声,要求其向“全国观众,尤其木兰家乡——河南省虞城县的人民公开道歉”。7天后,武汉市黄陂区亦发声,邀请湖北老乡贾玲来黄陂看看,“一定会对木兰故里有一种全新的解读。”两地公开信的用词略有差异。虞城称“木兰家乡”,黄陂称“木兰故里”。

  双城“围剿”

  贾玲出演的《木兰从军》播出后,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率先“发难”。

  公开信称该剧“破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统性,又严重伤害了国人尤其是木兰家乡人民的感情。同时,其所产生的负能量,误导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

  这个“国字头”的研究中心位于河南省虞城县,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在2007年5月成立。该中心主任宋成树称,“根据上面要求,研究中心应该有办公地点,有编制,有财政拨款,但实际上都没有”。

  该中心成员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宋成树曾任虞城县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研究员郭义方曾担任过虞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二人同龄,生于1949。

  退休后,郭义方和宋成树合写了历史小说《木兰传》(上部)。在写这部小说时,郭义方关心的是,“能不能对社会起到正能量的作用”。

  他认为,文学作品、舞台艺术要有知识性,娱乐性,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启发性,要引导人们去做正能量的事情。

  曾做过通讯员的他,以前看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文章,都会激动。

  这就不难理解郭义方看到贾玲出演的《木兰从军》这个节目后的愤怒。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一些成员经过商量后,遂发公开信,要求贾玲道歉。

  河南人民对木兰的感情极其深厚,“将其恶搞成了个贪婪呆傻、猥琐丑陋、恋生怕死的傻大妞”的贾玲自然遭到虞城上下讨伐。

  虞城官网“外媒报道”选载的文章中,一名木兰文学社成员撰文称“恶搞者恶意为之,木兰人群起鞭之”。

  虞城发难一周后,“援军”已到。花木兰“故里”武汉市黄陂区亦通过人民网向贾玲发出公开信,邀请湖北老乡贾玲“来木兰故里做客,为时代精神讴歌”。

  黄陂木兰文化研究会会长明德运与该公开信并无关系,但态度更激烈,他直言,“民族英雄不能这样拿来娱乐,歪曲民族精神,就忘记了根本,也就是忘了祖先,是不孝不忠的,是幼稚无知的”。

  两封公开信发出后,贾玲高挂免战牌。

  7月15日,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二次讨伐”,措辞严厉地三问贾玲,继续要求贾玲一方道歉。

  昔日“冤家”

  面对贾玲“恶搞”花木兰一事,结成“统一战线”的虞城和黄陂可谓一对欢喜冤家,两地曾多次上演木兰故里之争。

  据河南商报报道,2007年4月21日,黄陂召开木兰文化研讨会,称文化部正式接受黄陂“木兰传说”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底有望获得批准。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虞城,曾担任该县县委副书记的马俊华气得直拍桌子:“花木兰故里明明在河南虞城,怎么会在武汉黄陂呢?”

  电影《花木兰》亦引起两地相争。据新华社2009年报道,投拍该片的电影公司分别收到了来自两地的邀请——二者都以花木兰故里之名盛情邀请剧组返“乡”拍摄。

  延安、亳州等地亦参与过木兰故里之争。虞城县获得“中国木兰之乡”称号后,在宋成树看来,关于木兰故里之争,就已有定论,“其他地方有意见,可以跟国家反映”。

  黄陂的明德运坚信花木兰出生在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黄陂与虞城的肉贩将木兰的故事带入河南。他承认,“河南在木兰文化宣传方面比我们更有远见”,1951年,豫剧《花木兰》就将木兰家乡设定成了虞城。

  在虞城和黄陂,都有花木兰的“遗迹”。

  在河南,豫剧《花木兰》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段,老少咸知。虞城许多企业、学校,剧院都以“木兰”命名,如木兰纺织、木兰中学等,有资料统计说,当地带“木兰”字样的各式个体户和企事业单位达6000余。

  其中,“木兰家乡”的一个重要明证是木兰祠。木兰祠位于虞城县营廓镇大周庄村,是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开资料显示,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均有重修。经1992年修缮后,木兰祠内现存元代和清代石碑各一座,但碑文已不甚清晰。

  7月17日下午,长江新闻记者见到几位青年进入祠堂内烧香。据木兰祠讲解员介绍,平常游客并不太多,但到了每年四月初八的庙会,就会很热闹。

  在黄陂,木兰的遗迹同样可观。

  据明德运介绍,黄陂木兰故里已有十多个建成景点,在建景区也有十多个,投资上百亿。当地有木兰湖、木兰山、木兰外婆桥等景点以及一尊巨大的木兰将军塑像。

  7月18日,长江新闻记者找到了木兰山一块寂寥的石碑,上书:“木兰将军墓”,背后落款是:“木兰湖管理委员会,一九九九年九月立。”

  “不能把与贾玲的斗争转移到学术问题上”

  两地“围剿”贾玲的公开信后,部分网友发起了贾玲“保卫战”。其中一条“反围剿”策略是:木兰是南北朝时期塑造的鲜卑文学人物。

  “木兰家乡”虞城和“木兰故里”黄陂对木兰的真实性都不怀疑,但存在差异。

  在虞城,关于花木兰主要有两种说法。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公开信称,木兰是北魏时期真实的英雄人物。该中心研究员郭义方的看法与单位并不一致,他认为花木兰应属于隋末人士。

  《商丘县志》载,木兰姓魏;《黄陂县志》载,木兰姓朱。明德运认为,木兰的“父亲名为朱天禄,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母亲叫赵桂贞,是名农妇,祖父名为朱若甫”,至于花姓,“是木兰上战场后自己改的”。

  “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将现在风起云涌的对贾玲恶搞花木兰的这种斗争误导到学术争论上去。” 7月17日,宋成树对长江新闻记者说。

  在他看来,重要的是,“花木兰已经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她的形象被诋毁,被扭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没有危机感,还不去跟她做斗争,却喋喋不休地争论学术问题,用意何在?”

  “即便木兰不是真实人物,但千百年来,她已经在老百姓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木兰精神已深得民心。”

  对于花木兰遭到“恶搞”,宋成树感到可怕,“今天把花木兰抹掉,明天就能把岳飞、邱少云、黄继光、草原英雄小姐妹抹掉,这个民族就没有英雄了。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郭义方则觉得“恶搞”趋势应该及时刹车。为此,他建议应该进行文化立法, “现在贾玲道不道歉,只是道德上的问题,如果有立法,就可以用法律惩处”。

  虞城籍媒体人薛世君撰文称,“花木兰之于虞城人,已经不仅仅是位值得自豪的老乡,更是一个厚重精神生活的符号,一个维系价值认同的纽带”。

  对于贾玲“恶搞”花木兰,他对长江新闻记者表示,这不是故里之争的问题,也不是创作权利的问题,而是一个地方的人对于对某种形象的情感,应该得到尊重的问题。

  他认为,支持贾玲恶搞和反对贾玲恶搞,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你欣赏不了我的价值宽容,我无法理解你的乡土情感,都觉得自己才是真理在握,“这件事再次引爆中国社会的价值撕裂,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经过木兰两地“家乡”的“围剿”,贾玲举了“白旗”。郭义方认为贾玲做出了明智之举,“你让别人不舒服,说声道歉,这是正常的事”。

(责编: 二丫)

文章关键词: 贾玲花木兰小品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