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沟通》专题 >正文

资料:《沟通》节目回顾--邻家大妈张少华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10:42 新浪娱乐
资料:《沟通》节目回顾--邻家大妈张少华

本期《沟通》节目现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资料:《沟通》节目回顾--邻家大妈张少华
本期《沟通》节目现场

资料:《沟通》节目回顾--邻家大妈张少华
本期《沟通》节目现场

资料:《沟通》节目回顾--邻家大妈张少华
本期《沟通》节目现场

  张少华—— 一个亲切的让人觉得就像邻家大妈的老演员,曾在评剧及多部影视剧中塑造过一个个生动的角色,《花为媒》里的媒婆二大妈、《杨三姐告状》里的大嫂子、《大宅门》里香秀的母亲、《五月槐花香》里的冯妈等等,虽然都是小角色,但却为整部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烘托作用,这个“邻家大妈”虽然多数时候扮演的是反面角色,然而,见到他本人,听她讲一讲作为一个母亲和女儿的感悟以及她对于演艺生涯的爱好与痴迷,你不但会更加爱这位大妈,还会从她的身上学到许许多多人生的道理。

  家庭背景及与戏结缘

  张少华是一个老北京,当年就生在南城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家里姊妹7人,3岁时,父亲病故了,母亲带着四个孩子改嫁一个工人,又生了四个孩子。回想起那个时候,张少华不无感慨地说:“小时候吃饭时,每顿饭都吃得非常小心翼翼。哪怕是一根

咸菜丝,一小块儿窝头渣儿,掉了都要捡起来放进嘴里吃掉。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到现在,这个平民化的老演员依然保留着艰苦朴素的习惯,水、电、饭……样样东西,决不浪费,如果你有机会与张老师相处哪怕短短的几个小时,这些,你就会观察出来。

  在13岁那年,张少华考取了中国评剧院学员班。回忆起学艺的日子,她说:“那个时候不容易,我从不喊累叫苦。因为在那里能吃饱饭,其他的苦都算不了什么了,而且十分快乐,也十分知足。考试的时候我唱的是《社会主义好》,肢体我也不会,就来了一段广播体操。当时是60年,考戏校就像考现在的中戏、北影一样,很多人考。没想到竟然考上了。学戏以后,迷上了唱戏。在唱戏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不论大角小角儿、正派和反派,只要能上戏,我就高兴”。

  “绿叶”精神和对小角色的感悟

  张少华学了6年的青衣,毕业时,正赶上“文革”开始,剧团开始演现代戏,那时候自觉身材比较瘦小,长得不好演不了英雄人物。“文革”以后,开始往彩旦和老旦上下起了功夫。到了70年代,在两出评剧《杨三姐告状》和《花为媒》中,都是以彩旦的身份出现的。这两出戏,在全国各地上演了几千场,1982年这两出评剧拍成电影。在电影《花为媒》中,张少华和赵丽蓉同台演出,演的都是媒婆,她演的是二大妈,赵丽蓉演的是阮妈;在电影评剧《杨三姐告状》中,她演的是最坏的大嫂子,赵丽蓉演的是杨母。那时候,每场演出给演员补助三毛五分钱,大家也很高兴。张老师说她每个月都会把几块钱工资省下来一些给老娘买花生米,因为她最爱吃这口儿。

  后来,有人看到张少华在《花为媒》里的演出,觉得她适合演电影电视剧。从此,就开始了这个领域的表演。刚开始剧院不同意,她都是偷偷摸摸的,但是也要演,不为别的,就是有瘾,尽管演的都是小角色。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这人就是爱演戏,我自己说是有戏癌。所以非常珍惜每一次拍片的机会。人家邀请你去扮演角色,这是人家给你的机会。不管是谁,只要人家邀请你,就一定要去,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在接到剧组的邀请时,只要时间排得开,我都会接受,从来不挑拣角色。”

  张少华给自己接拍角色立了“规矩”。一是不提片酬,二是无论接拍什么角色,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把角色演好。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可是她却不这么想,她说:“人家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我只有把戏演好,才对得起人家。虽然我演的大都是配角,但每次拍戏之前,我都是‘笨鸟先飞’,早早地就把台词背好,决不能耽误别人。拍戏时要理解导演的意图,要学会尊重别人,一定要托戏,绝不能抢戏。”这就是一个演员的“绿叶”精神,一个因此越发让观众喜爱的演员!

  谈母亲

  最近,张少华在拍《妈妈,我拿什么爱你》,就此,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我小的时候,几个同母异父的孩子相处,对于母亲来说,其艰难可想而知。几年前,小妹妹没到40岁就死于癌症,撇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母亲70岁时还品尝了老年丧子的不幸。平时拍戏忙,妈妈一直由弟弟照顾。但是,我一有空就回去看母亲。今年6月14日,88岁高龄的母亲去世了。就在妈妈去世的第二天,上海电视节打电话,告诉我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在颁奖现场,我说:‘这个奖其实不是给我的,是给所有给我机会的导演和圈儿里的朋友的。我以后还要老老实实演戏,认认真真做人,演好每个角色。我母亲前天去世了,88岁,她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我感谢她!’真的,我要感谢我的妈妈。”说到这里,她的眼睛湿润了。

  当然,张少华自己也是一个母亲,老伴是评剧院的演员,他们有一个儿子,由于两人年轻的时候经常演出,儿子一直是由老娘照料,直到儿子十几岁以后,才搬回家来。所以她总觉得对儿子有愧疚。儿子毕业于

清华大学,在建筑出版社做编缉。张少华觉得,儿子之所以远离影视圈,是因为母亲觉得做演员太辛苦。张老师说:“我现在住的40多平米的房子,还是中国评剧院在1982年分的。我感到非常满足。眼下,儿子刚刚贷款买了一个100多平米的楼房。老伴在家里帮儿子照顾2岁的孙女。如果说我挣钱为什么,挣钱的目的也很简单,帮儿子还贷房款。”

  自始至终,张老师都强调她特别愿意和年轻人交流,因为在他们身上她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同时,她还鼓励年轻人说:“做什么事都要努力,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电视剧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