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影大业:超级航母建造攻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30日19:09  新浪娱乐
上影大业:超级航母建造攻略

任仲伦和贾樟柯

上影大业:超级航母建造攻略

任仲伦

上影大业:超级航母建造攻略

任仲伦和张国立

  【新航标】上影大业:超级航母建造攻略

  上影60周年我干了6年,1/10,在这6年进一步的发展中,上影有高潮也有低潮

——任仲伦

  文/耿聪

  前传:书生从影,大学老师屡屡跳槽

  工厂宿舍的屋顶悬着一个15炽光的灯泡,因为时间久的原因,上面都有了油腻。一位不到19岁,就在上海市郊农场“种田、挑肥、打扫猪圈”的生产队长正在挑灯夜读,为了能把书上的字看得清楚一些,他又加一个凳子,凑着那个灯近一点。外面一有人来的动静,他立刻屏住呼吸,听着外面的人声渐渐远去,才接着安心再读。对于一位刚刚从农村回到工厂,暗地里准备高考的青年来说,内心忍受着双层煎熬,既担心高考考不上,又不想让领导知道,留下一个“刚来又想走”的差印象,这位悄悄复习的青年叫任仲伦。

  直到1978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任仲伦,在上海师范大学的礼堂里第一次看了谢晋的电影《天云山传奇》,影片对文化大革命对左倾政治的批判,真的震撼了在中文系读书任仲伦,“看了电影会很激动”。在学术界开始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电影这个媒体延伸到了民众。

  十年浩劫,百废待兴的社会里到处弥漫着自由、活跃的气息,一部日本电影《血疑》风靡中国,片中主角山口百惠成为中国的超级偶像,满大街 “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不仅让个体户赚个钵满盆满,也让中国大众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1982年,27岁的任仲伦顺利地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享受着他高校做老师的自由,其撰写的《新时期电影》获得全国高校电影学术著作一等奖。

  1983年酷暑,上海师范大学大礼堂的走道里面堆着大冰块,正在举办的全国高校暑期电影讲学班上,全国的老师都在这里等着看“外国电影”,很多美术系的学生甚至画个“入场券”就偷混进来。作为组织者的任仲伦萌生一个想法,筹备中国高校非专业学校的电影讲学室。有好心的领导劝任仲伦放弃,“你们成立一个教研室讲什么呢,你连教授都评不上,你还是搞你的美学,搞你的文艺理论。”

  第二年,作为中文系老师的任仲伦顶着重重压力,在上海师范大学开设了电影教研室,教授《电影学理论》、《电影批评学》、《新时期电影》和《中国电影导演》等课程。要知道当时大学中文教育界除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的专业院校外,全国高校中设立的电影学科教研室的,独此一家。“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决定了任仲伦的命运,至于后来任仲伦开创上影集团数个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也在情理之中。这是后话不表。

  但说凭着对电影的一枪热爱,十三年来一直“从事文艺理论研究、评论和教学工作”,已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的任仲伦,连续三届被选为上海市优秀先进教师,更是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的后备人选。任仲伦在1996年又做了一个令一般人不理解的决定,他毅然的放弃了在高校的良好发展,决然的跳去《文汇报》做了特约记者。

  “我当时实际上到《文汇报》去了以后,后来到政府到社会宣传部文艺处,当文艺处长。然后在这个期间又兼了我们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结果我把上海的文化转到这边,然后我回到上影集团,在文广当副总裁,兼上影集团总裁,我在文广负责文艺方面,我们这个集团里面还有十几个文艺演团,还有像大剧院、音乐厅很多演出场所还有演出公司,我把舞台这个东西又管了一阵,然后再管电影电视。”到此,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任仲伦的又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之路。

  正传:五大计谋,上影总裁掌舵航母

  不管是教师生涯还是学者身份,任仲伦都能游刃有余得以进行着角色的转换,是个“万金油”,对于这一点,任仲伦有自己的说法,“每个人做事情,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这件事的行为逻辑。当老师的时候我按照一个优秀老师的行为标准逻辑去做。搞一个企业的时候,优秀的企业家的标准跟优秀老师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你要找到这个逻辑、然后守住这个逻辑、在每天做事情的时候坚持这个逻辑,就能进入角色了。做企业核心就是投入必须有产出。做学者可以很理想主义,而搞企业必须很现实,必须脚踏实地。”

  任仲伦一脚踏入的上影是几十年历史的老牌电影制片厂,有许多荣耀,有许多好的传统,但历史遗留的问题也非常多——3000多个在职职工,2000多个离退休职工,每年生产的影片只有3部到5部,负债率达到76%,银行借款达到5个多亿,属下亏损单位达到71%,亏损总额达3500多万元。

  而1997年至2002年,是中国电影的低潮期,国产电影年产量不足百部,基本是美国大片的天下。中国加入WTO后,电影业更是一片“狼来了”的局面。在中国电影的诞生地上海也遭遇困境,一些电影厂正“等米下锅”,知名电影演员月薪仅300多元。甚至有人预言:上影等一批老牌制片厂“将终结其生命”。这就是任仲伦在上影的起点。此后的上影,不仅并没有像有些人预言的那样“挂掉”,反而在任仲伦的带领下,重新焕发出了“东方好莱坞”的光彩。

  三十六计·败战记——“造院线”打造最完整产业链

  2003年,任仲伦去好莱坞考察, “到了美国之后发现,好莱坞一些大的影业集团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制片、发行、放映、片场、媒体,甚至还有主题公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我当时就觉得这是很对的”,海外大型影业集团依靠档期和院线控制市场的产业规律,启发任仲伦提出了“造院线”的规划。

  一提出“造院线”的想法后,立刻遭到很多“老牌”上影人的阻挠。“上影把电影拍好就行了,造什么电影院”。反对的声音“一浪比一浪高”, 眼看着这个新来的“书生总裁”就被掀下马了。但是任仲伦敏锐的对传统制片工业做出判断,“过去传统的制片厂北影厂、上影厂、长春厂,都是一个单一的制片单位,按照国家计划经济的要求,每年只有国家分配的二十部影片,在社会上是没有其他拍电影的力量的,只有专营,其他任何一个单位不能拍电影。然后国家派给生产指标,制片厂拍完以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

  回忆当初对电影市场的判断,任仲伦认为,“统购统销以后把这个片子拿过来发给各省市的电影公司,电影公司安排到各省市的电影院。那么电影厂没有发行这个功能,发行公司弄,放映更跟电影业无关,放映还不是电影院的,电影院不属于电影业的是属于文化厅的,那么这又格局了,我们过去就是一个传统的制片。电影制片厂就是一个艺术生产机构,跟市场是没有关系的。”

  看似儒雅的书生任仲伦,骨子里藏着“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他认为要成为一个现代的影业集团,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要做产业链,就必须从“造院线”开始。于是,在重重反对的压力下,任仲伦布置上影集团抢先“造院线”,近至长三角,此后,远到海南岛,以“联和”为品牌的院线遍布了全国40多座城市的100多家影院,上影还斥资3个亿和时代华纳开工建设10家国内最豪华的五星级影院。

  直到2008年上影投资在“造院线”上的资金超过5个亿。而在票房上,“上影的联和院线在2006年一年就突破了3个亿,取得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数个第一”。 投资影院的效应显而易见,一时间,上影票房连年稳居全国各院线前列。上影用六年时间通过“造院线”打造了一个最完整的产业链。

  “今年我们大概可以做到大概六千万到七千万的净利润,大概1/3,我们制片赚的利润不是很高,但是我基本上略有盈利,我们其他相关产业也有几千万的利润就这样一个。像我们酒店去年是一千多万利润,我们的美术设计公司去年也是一千多万利润,这样构成的。实际上整个一个产业链,上影就是产业链,最多的片种,最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上影给人最深刻的一个影响。”任仲伦用“造院线打造产业链”这个渠道成功的“借尸还魂”,使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星光四射的“东方好莱坞”,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心。

  三十六计·并战计——华语电影国际崛起

  任仲伦上任时,德高望重的老厂长徐桑楚曾对他说,“你要搞好上海电影难啊!你打开厂门看看,好的导演好的演员现在在哪里要出好作品,没有5年做不到。”走出了谷地的任仲伦率领上影,奋起直追。用完整的产业链,这个诱人的“美女”引得众多一流电影人拜倒在上影的“石榴裙下”。2005年以来,上影集团推出了一系列让人目不暇接的新动作,继与香港殿堂级导演王家卫合作拍摄《2046》,斥巨资邀请关锦鹏拍摄《长恨歌》后,又接连投资了第六代导演旗帜人物贾樟柯的新片。

  当任仲伦把绣球抛给还在“地下”的贾樟柯时,被问到有什么要求,任仲伦提出,“并不希望你拍一部上影风格的影片,而是上影需要拍一部贾樟柯风格的影片”,这种包容和支持赢得了导演的尊重,虽然电影《世界》因为过于深刻的寓意不被普通观众所认同,但国际销售相当成功,为上影赢得了利润。贾樟柯更不负厚望,在2006年凭借《三峡好人》斩下金狮大奖。

  谈起上影和贾樟柯的合作,任仲伦认为,“一路过合作过程中,我欣赏贾樟柯的两点,一点是他独特的观察社会和人生的眼光,就是大的社会变革中一种小人物漂泊不定的感觉和感情,这是他几部影片始终贯之的,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别看他每部电影的投资都不庞大,但是我觉得他的电影有力量,这个力量实际上是一种人性的力量。第二点是他对投资人的负责和低调。贾樟柯有他独特的经营模式,每部影片都为投资人赚了钱。很多导演在成功之前和成功之后是两个样,他现在都是国际大导演了,也拿了金狮奖了,但他还是那么低调。可以说,现在能参与他电影的投资已经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了。”

  后来贾樟柯想拍以工厂为背景的《二十四城记》,在成都给任仲伦电话,“能不能麻烦你明天飞过来,我们有个新闻发布会……”任仲伦挂了电话就飞过去了,并连夜赶到成都敲定合作。

  从《2046》到《地下铁》《蓝莓之夜》,与香港导演王家卫密切的合作,直接促成了上影投资电影《蓝莓之夜》,本片再次开创了国内电影企业投资外国电影的先例。上影集团非常重视吸引优秀人才,依靠广泛的合作来推动创作主业。王家卫说过,“电影本质上是人缘经济”。人才一定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在本土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借力优秀华语电影导演,才能促成华语电影的崛起。

  任仲伦认为,“华语电影在握观念当中,中国电影的发展,包括上海电影的发展,善于借助华语电影的人才,华语电影资金和华语电影市场。在这样被放大的背景里面,繁荣和发展我们上海电影和中国电影。我个人觉得有几个很鲜明的因素告诉我们华语电影会崛起。第一华语电影已经拥有一批具有世界经验和世界交往能力,并且被世界影坛所关注的电影导演和演员。比如跟我们合作的王家卫、关锦鹏和自己大陆的贾樟柯等等,我觉得已经形成了,这些人在艺术创作当中处在一个比较旺盛的时期,这是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华语电影作为一个独特语种电影来讲,拥有13、14亿人口潜在观众。韩语电影现在也在世界范围逐渐产生它的影响,人也就是六七千万的人口,我们有13亿。这就为华语电影业奠定很好的消费基础。第三个就是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在文化历史长河当中,积淀很多的经典题材,这些题材是电影所创作改编很重的源泉。前段时间碰到过韩国的导演,现在都特别关心中国电影文化资源的关心,他跟我建议我们两能不能搞一个电影策划公司。要找美国,在西方生活过的韩国人或者是中国人,这样他在驾驭这类题材,把东方资源跟西方一些文化一些媒体,电影也好电视也好,改编过程他们会比较容易找到一个切合点。综合起来看,华语电影的崛起,我认为是一个必然。前面三个要素是很重要的,第四个要素就是中国包括华语世界的这些电影艺术家越来越熟悉电影产业的运作。我只是说越来越熟悉,我没有讲真正开始完全掌握他的规律。这也是整个华语电影要崛起的很重要的因素。”

  三十六计·混战计——“伯爵夫人”促成国际合作

  2005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霍华德庄园》的导演詹姆斯-伊恩沃里,和上海电影集团合作拍摄《伯爵夫人》。与上影合作的英国莫申特·艾弗里公司投资所占的比例大于上影的投资比例,但任仲伦认为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合作。“《伯爵夫人》要为中国合拍片设立一个典范,她将是国内第一部实现海外版权分成的合拍片”,“第一、双方对剧本进行公开探讨,在拍摄过程中增加了中国演员的戏份。最根本的一点是,这不是一次一般意义的协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拍,上影集团真正参加了此片的全球版权分账。”

  任仲伦说,一般协拍只是中方提供劳务,劳务完以后所有的版权主导,投资主导都是外方。“此次上影集团参加市场版权分割。现在已经商定,大陆、香港、台湾版权是由上影投资,同时也参与海外一定比例的分成。过去中方往往只是在中国的大陆版权上有主导权,在海外的版权分成上往往不得不放弃。那是因为不了解海外版权的收益基本模式。现在中国在这方面跨出重要一步。”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电影公司参与海外分账的电影,尽管最后的票房并不成功,但是对任仲伦来说,它是实施自己“远交近攻”战略的第一步,主动、积极地与世界电影互动,努力使上影成为好莱坞与中国合拍片的首选合作伙伴。任仲伦说:“国产片投入和回报比大概是30%,扩大海外市场是提高中国电影资金回报率的重要途径。”

  后来任仲伦碰到英国电影委员会主席,碰到法国,墨西哥搞电影的都追着跟上影合作,最令任仲伦遗憾的是大热的《功夫之王》,2005年,任仲伦赢得了亚太电影博览会“年度最佳表现者奖”,美国制片人就找上门来要求合作,但由于当时的上影却无法开出外汇信用证,只好作罢。按照当时谈定的国内版权出价,上影至少能赚几千万。

  任仲伦一招“远交近攻”的计谋把上影拉到了“风口浪尖”,成为海外电影公司争先合作的宠儿,2008年,上影与环球公司合作《木乃伊3》,这是中国电影企业首次与美国著名公司合作的顶级商业大片。

  三十六计·攻战计——产业族群改革

  当“书生总裁”踏入上影的第一天,迎接他的不是鲜花,是砸烂的办公室的水瓶。在上影集团整体转企的变革过程中,任仲伦和自己的团队在公司内部设置了一个接待站,每个工作日派专人记下职工的意见,晚上逐条过目。最后,“3个整体性利益问题,12个群体性利益问题,238个突出的个人利益问题”被总结出来,一一得到针对性的回复和解决。

  2005年初,《上海电影集团整体改革发展方案》在职代会全票通过,《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劳动合同和岗位聘用条例》和《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转企改制中劳动关系和人员分流的实施意见》又以94.4%的高票通过。上影变革的第一战役获得了大范围的支持。

  “休养生息”后,任仲伦亲赴青岛海尔考察,在上影集团进行全年的竞聘上岗,大幅度提高岗位薪酬,这是07年上影完成的重大变更。接着任仲伦在上影集团内部实行产业族群改革。首先,建立统一的制片系统,统一管理。在制片这一板块将电影故事片、纪录片、美术片、电视剧多片种的创作,统一归由一个大公司管理。其次,在市场板块,把所有的院线、永乐公司,集团的电影投资公司、东方发行公司等所有的发行放映单位全部加盟起来。第三,技术服务,我们的车墩基地、美术设计公司、洗印厂这些技术系统集合起来整合成一个板块。第四,在传媒板块,包括上影的电影频道、四家出版社、杂志社,还有音像出版社。第五,将上影集团的酒店经营放在技术服务里。现在把它做成“4+1”。

  任仲伦认为,股份化后的上影集团,可以通过五大调控手段有效的控制。“第一是财务,对所有现金流的监控;第二,通过资产管理部对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第三,通过人力成本的控制和人员结构的变化;第四是审计;第五是对干部的检查。这五根杆在了,重大的事项把握住,全部的生产创作中心往下移,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形成这样的一个变革。另外集团负责人都要实现真正的‘负责’。我们去青岛海尔和蒙牛考察过。海尔就是这样,一个副总要兼下面公司的老总,肩上都有经济责任。这跟过去的分管领导不一样,分管领导最方便了,可以管也可以不管。做好了是我的功劳,做不好是下面的事情。我们去年做得比较多的就是人事制度变革,制定各单位的目标管理和预算管理,把三年目标定清楚,每一年怎么走,如何达到预期目标,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年初做预算,年末做决算。在这个前提下上影集团进行了全年的竞聘上岗,大幅度提高岗位薪酬,这是07年完成的重大变更。”

  三十六计·胜战记——上影、寰亚、英皇三足鼎立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担任执行副主席和秘书长的任仲伦,与香港寰亚电影公司老板林建岳一见如故,直到2009年,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牵头,连手亚洲最大的华语电影公司寰亚电影有限公司和创作实力一流的北京国立常升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集合三家的优势资源成立一家新公司。通过上影寰亚这个新公司将国有资本、海外资本与民营资本三中资本融合起来;将海派风格、港派风格与京派风格锻成一炉;将国立常升的创作资源与制作实力,借助寰亚电影的管理经验与海外拓展,通过上影集团强大的产业链及平台转化为更加蓬勃的电影力量,为观众带来更多好的作品,给华语电影市场带来更多的惊喜。

  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香港英皇娱乐集团主席杨受成接连几次对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和闭幕式给予很多的支持,和上海国际电影节执行副主席任仲伦在对电影影视发展的理念上一拍即合,联手成立上海英皇发展有限公司,其中投入上影集团是占到51%的,英皇占到49%,任仲伦认为,“从公司的这个角度来讲,上影英皇是这样一个股比机构,每一个项目我们都是这样的,我们会商量一个投资比例,一般原则是我跟杨先生跟英皇上影作为一个主要的投资方,上影英皇作为一个操作平台,我们作为主要投资方,一般来讲我们都会投50%,各投一半,这没有股比的限制我们就各投一半。反过来如果说我觉得这个影片我觉得从上影这个角度不太合适,即使是上影英皇操作我们也不投,英皇可能觉得不合适,他可能觉得不合适,它也会不投,但是目前为止每个项目大家都是一致意见。”上影英皇三周年拍摄了《红色电波》《蓝色档案》、《卧底将军》、《孽债2》《谁懂我的心》《绣娘兰馨》《泡沫之夏》,以及作为央视八套的开台大戏的《神话》等一批雅俗共赏的电视剧。

  现在上影共有5家电影制片厂,每年15部电影,50-100部电视电影,500-600集电视剧,3500-3000分钟动画片,既有《鲁迅》、《邓小平1928》、《东京审判》《高考1977》、《敦煌之恋》、《可爱的中国》等立足时代,反映民族精神的主流大片,也有票房过亿的《赤壁》《大灌篮》《画皮》《叶问》等产生巨大效益的商业片,还有《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色戒》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艺片,主流片、商业片和文艺片“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已然成型。

  除了创作部署,上影集团还有三大产业亮点。一个是将建立10万平米以上的上海电影的“硅谷”——上海电影大厦;第二个是车墩影视基地增加了200亩地,增加商务和休闲功能,也要成为上海电影的一个标志;第三,扩建的宾馆也要成为上影的“摇钱树”。

  2008年,上影集团以利润2.16亿元、主营收入15.18亿元的成绩,超过中影,成为业界No.1。在谈到有关上影市场板块上市的问题时,任仲伦说,“如果这部分上市,首先我们会加大力度,整合市场资源,使院线管理、发行、放映和投资形成市场上的航母,另外还会有视听产品、市场网络的资源加盟市场板块。看美国电影市场的盈利模式,不一定是院线的,还有很多音像制品和网上的利润。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源渠道开发出来,比如市场板块有5-8个亿,我们拿出一定的股份出来,让其他拥有相关市场资源的人进来。谁拥有音像制品最好的销售渠道,我邀请加盟,谁拥有网络销售的最好渠道,我也邀请加盟。这样形成真正‘销售一体’的立体的渠道模式,不再是单一的渠道。以前讲市场,我们还拘泥于联和院线,现在则考虑更广阔的市场。这也是对产业的更进一步、更本质的认知。“

  这位笼络了全球华语电影优秀人才的上影掌门人却从来没有拍过电影,任仲伦的解释是,“一个人只能做好自己最想干,最愿意干,最能干的事情,其他的事情留给别人干,留给后人干,自己只干最能驾驭的事情。”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任仲伦当过大学教师、公务员、报社编辑、最后成为上海电影集团的总裁。回想当初,任仲伦说道:“知识分子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知识分子要有见识,没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叫知识分子,叫识字分子,我这个知识分子必须要有思想。第二个境界思想要传播,思想要能传播,就是你有很多思想,你不传播,你这个思想是没有价值的,只是你在自娱自乐,那么当老师写文章是传播,但是有限,学生就是一个教室里面就几十个学生,开一个大课,也就几百个学生。我当老师、办报纸、写文章、搞学术其实都是在传播思想。而第三重境界就是思想能够得到实践。”

  在一个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后,突然放弃又去做别的事情。其实,这种重新开始是非常不容易的。个人艰辛谁人能知,子非鱼,又焉知鱼之乐?!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