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支持公益是“应该的”
◎胡中乐(中国前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外交官)
笔者2003年初赴驻香港特派员公署任职,恰在此时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大紫荆勋贤邵逸夫爵士,为了推动科学研究,创立“邵逸夫奖”。此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天文学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获奖者不分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被人们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邵逸夫先生的惊人之举,引起了我的关注与极大兴趣。
邵逸夫一生事业颇丰,而我对他的“慈善”事业却情有独钟。一次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的迎新春联欢会上,我有幸见到了邵老,并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香港红磡体育馆,位于九龙油尖旺区,是一个可举办不同类型活动,包括庆典、文娱、体育、会议及集会的世界级场馆。
那天傍晚,天气凉爽,维多利亚海湾内外充满一片祥和喜庆的景象,我们外交公署的大轿车较早就来到体育馆。谁知香港各界朋友们也纷纷提前赶到现场,来欢度祖国的传统春节。馆外备有充足的停车位,人们鱼贯而进体育馆内。大家入馆后,并非马上就座,因离联欢会开始还有一段时间,于是熟人间便站着问候、聊起天来。这时,我看到著名商人李嘉诚先生,并前去问好,还不失时机地向李老请教房地产方面的问题……“外交部的女士、先生们好!”穿着西装的大佬霍英东和我们公署的每一个人握手,霍老离开后,突然他又回转身,走到我妻子前,边握手边说:“我还没跟你握手呢!”现场迸发出一片掌声。
怎么不见邵逸夫先生呢?我在驻香港公署领事部,对华人工作是我们的重点。我早就想面对面地采访邵逸夫,探寻其对慈善事业崇高的内心境界。
人们常说“心想事成”,是灵感,还是机缘使然。这时,我突然看到90多岁的邵逸夫先生自远而近慢慢走来,他旁边有人搀扶着。邵老身着亮闪闪的蓝色丝绸唐装,十分抢眼,又显得非常华贵。他身材消瘦,但透着结实,宽边眼镜,但目光特别炯炯有神,边走边和旁人微笑着打招呼。
这就是通过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屡屡大额捐赠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或其他福利事业的邵逸夫。他曾多次表示,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他认为,“将赚到的钱捐献给教育事业,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其内地捐学款项,多达数十亿元。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过去争着和邵老握手、问好,感觉他干瘦的手掌很有力量。我拿出名片给他,自我介绍着。邵逸夫仔细看了看,说:“喔,外交部的。”显得很高兴。我说:“邵老,感谢您长期支持大陆建设发展……”邵老马上回应:“应该的,应该的。”
这时,聚会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人不断地从我们俩中间穿过,也使得我俩的会谈断断续续。
我的眼前闪过他在香港和内地从事公益事业的片断。
待我和邵逸夫进一步细谈时,参加联欢会进来的人们越聚越多,过道里已水泄不通了,我们被人群冲散。这时,只见邵老挥动着瘦瘦的手臂和我告别,显得非常谦逊、得体。真后悔!当初应该和邵老合影留念。
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邵逸夫先生与世长辞。悲讯传来,我的心情异常沉痛,然而又为他骄傲。邵老的音容笑貌,特别是他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博大胸怀,历历在目。
我为邵逸夫爵士拍照
◎宣卫宁(时任西安某国际饭店公关部经理)
突然看到报道说邵逸夫爵士去世,享年107岁。看着他那熟悉的面庞,在沉痛悼念他的同时,不禁让人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为他拍过的一张照片。
当时邵逸夫的名字对我来说十分陌生,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那年我正在一家国际饭店工作,突然接到香港总部的传真说邵逸夫先生要来西安,准备下榻我们饭店。瞧,饭店上下那个忙碌呀,我却不知道这是何人?只知道他来自香港,是个名人!于是,我也开始投入了接待他的准备工作。一般来说,我们这座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五星级饭店接待的名人到达前,作为饭店的公关部经理,我必须代表饭店将一封简单的欢迎信放在他下榻的总统间一进门的显眼处,同时还会在旁边放上一个大红的贵宾留言簿,期待他能为饭店留言签字留作纪念!在英文欢迎信的抬头部分,我按照一般的欢迎信惯例,用了Mr.Run Run Shaw开头,其他部分也都是按照以往欢迎贵宾的字样。之后,我将欢迎信装入有饭店标记的信封内,连同那个大红的贵宾留言簿一起,放到了邵逸夫将下榻的总统套房内的写字台上面。一切就绪,我就等着邵逸夫到达后为他拍照了!
不料,我的顶头上司,来自加拿大的总监Jeff找到了我。他告诉我,邵逸夫不是一般人,他曾获英女王颁发的CBE勋衔,1977年被英女王册封为爵士,所以不能用Mr。而必须用Sir。我恍然大悟!
之后,和往常一样,听说他的车队快到了,我马上冲到前台的保险箱里取出相机,换了四节新电池,调整好焦距。我提上相机,迅速往大厅外走去。我要赶在邵逸夫爵士到达的瞬间为他拍摄一张饭店欢迎他的照片留作纪念。
啊!我的天呀,待我赶到饭店门厅外,只见那里已经黑压压站了一群人。看来这次邵逸夫爵士的接待和保卫是国家级标准,里外都是为他保驾护航的人员,这还不包括对方带来的保卫等。还有太多当地电视台、报社的记者都跑过去紧追客人。这么多人围着,别说拍照,就是挤都很难挤进去。但考虑不了那么多,拼命挤也要挤到最前面,占据有利位置等候客人的到达。周围全是男性公民,只有我一个弱女子在和他们争抢着地盘。
在场的每一位都和我一样,焦急地等待着邵逸夫爵士的到来。前方已经传来了他们马上到达的电话,可怎么还看不到他们的车到达呢?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辆小车风驰电掣般从饭店大门外开了过来。我忙端起相机准备拍照,可谁知是辆开道警车,那就等下一辆吧!可第三辆车都过去了还不是。正当大家焦急等待时,突然看到开过来的一辆白色尼桑面包戛然停在大厅门口,身材高大的邵逸夫爵士从车上走了下来。邵逸夫爵士这样有名的大人物没有像其他贵宾到达饭店那样乘坐高级轿车,而只是和随行人员一起乘坐一辆普通的面包车……
那天,邵逸夫爵士身穿合体的深灰色西装,人看上去格外清瘦,可精神焕发。从见到他的第一眼就印象深刻:他的脸上总挂着笑容,他不停地向每个在场的人频频微笑,挥手致意。当饭店身穿艳丽旗袍的培训部老师将鲜花送到他手中时,老先生面带和蔼亲切的微笑,用纯正的普通话连声说“谢谢!谢谢!”来表达对古城人民的诚挚问候!此时,只见四周闪光灯不断闪烁着,无数个相机按动快门声响成了一片。我也按下了自己手中相机的快门,拍下了这张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珍贵照片。摄影/宣卫宁
最喜欢宁波臭豆腐
◎张浚生(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
我陪他差不多走过了半个中国,他身体不错,光西藏就走了三四次。每一次回内地,他总是一个劲儿地夸“祖国山河太美了”,说“我要好好看看祖国大地”。
邵先生的朋友很多,每次回内地有专机,他都会请一些亲朋好友同行,但不会带厨师、保健医生,也不要当地官员陪,可以说是低调、简朴。我们现在提出的节俭,他其实一直都在做,吃饭就吃自助餐,最喜欢宁波老家的臭豆腐、奉化芋头。
邵逸夫先生为了躲开官员的陪同,常常半夜把行李打包好放在门口,第二天早上六七点就悄悄地走了。
跟着邵先生出游是很累的,一天能跑好多地方。印象中,有一天,上午从山西出发,跑了宁夏、甘肃,晚上到了江西。有一次,邵先生脚都走肿了也没吭声,到了宾馆,是一位懂医术的朋友帮他按摩的。中午,邵先生一定要有半个小时的打坐时间,还常常教我们打太极拳、敲敲肩背。现在,我有时候还经常这样敲敲手脚。
要盖就盖最好的教学楼
◎汤明新(信阳市平桥区实验小学德育校长)
我们信阳市平桥区实验小学有一座邵逸夫先生援建的逸夫楼。从1990年邵逸夫派人来考察选址,到1993年5月逸夫楼基本竣工,中间每个环节十分精细。确定在该校援建建筑楼后,邵逸夫曾专程前去考察,对工程细节做出指示,要求当地教育局派专人,每天监管、汇报工程进度。当时有人提出减少援助资金,只在该校建一栋平房,剩余款项用于援助其他学校,被邵逸夫一口回绝:“教育是百年大计,要盖就盖最好的教学楼。”最终,这栋由邵逸夫出资50万港币、当地政府出资50万人民币的教学楼落地。
邵逸夫在考察时建议,教学楼不要全部用作课堂教室,要开设一些读书室、活动室,注重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当时素质教育理念还没有普及,邵逸夫的话对老师们启发很大。
把医院交给你我很放心
◎郑树(原浙江医科大学校长)
和邵先生这一生的交集就是在这家邵逸夫医院。他最早一次提出要在内地建个医院是1985年,当时,他跟助手考察了国内某个城市。那时整个内地医院的条件都不理想,跟他心目中的医院相差甚远。
一次机缘巧合下,邵先生在夫人方逸华的陪同下来杭州游玩。那次我和邵先生第一次见面,地点就在浙江医科大学,当时我是校长。
了解浙江医科大学的情况后,邵先生非常开心,他当时就说想把自己心目中的医院送给杭州。我很高兴,按照邵先生的想法,这家医院将引进美国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建立起国内外医疗交流的桥梁,对内地医学的发展非常有帮助;担心的是,当时浙江的医院、医疗条件并不发达,怕达不到邵先生的要求。他说,“把医院交给你我很放心”。
当时刚改革开放,要建一所邵逸夫先生心目中管理好、设备好、条件好的“三好”医院非常难。上世纪80年代末,大家的观念还都比较传统,甚至对于医院里要不要装空调这件事都会争论好久,很多人觉得太浪费钱。但我那时已体会到了邵先生那种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就医条件的理念,力排众议,最终把空调装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