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记者 赵芃 邹玲 编辑_萧三匝
“大醉侠(1966)春江花月夜(1966)英雄无泪(1980),老夫子(1976年)烽火万里情(1966)城市之光(1984)”,这是《中国企业家》以邵氏六部经典影片串成的送给邵逸夫先生的一副挽联。
1月7日早晨6时55分,邵逸夫于家人陪伴下在香港清水湾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9日下午,他的遗体运抵香港殡仪馆,亲友和TVB高层陆续前往吊唁。次日上午,董建华、曾荫权两任前香港特首也前往致祭。整个过程一直有大批媒体蹲守拍摄。10日上午11时20分左右,载有邵遗体的灵车从殡仪馆侧面的地下车库开出,媒体迅速涌上,将镜头贴在车玻璃上向内侧猛按了一通快门。殡仪馆地处闹市,周边车流繁杂,警察开道才使灵车顺利离开,紧接着工作人员将写有Run Run Shaw的花环搬出。
殡仪馆每天有近10个葬礼举行,若非有闪光灯一片,邵逸夫葬礼与其他逝者并无差别。这位跨世纪影视大亨的一生,简单收场。
他逝世次日,一位80年代为邵氏工作过的老员工带《中国企业家》记者来到清水湾那栋邵氏兄弟的Shaw House,灰色外墙早已斑驳发白,裂缝随着时间蔓延。没有人气的房子老得更快,为了节省打理开销,这个区域大门紧锁,只有楼上的“邵氏”二字和“SB”标志显得更清晰。该员工告诉记者,后花园有一座红色大理石碑,上面没有刻字,但大家都知道那是邵老板埋的生基,为骗过阎王再多给他一条命,虽然时间总是人最后一个对手,但邵逸夫某种意义上已打败了时间。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邵逸夫曾一天看9部电影,而他在台下的故事,比银幕上的更精彩。他一生多次冒险:远赴南洋单枪匹马建立自己的影业帝国,也曾去美国只身闯荡好莱坞;有一次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大海上飘泊了一夜才获救,其坚韧如同和孟加拉虎一起漂流的少年派。
他的一生就是这个大时代的缩影:在仅仅有700余万人口的弹丸之地香港,他创造的港式电影和电视剧影响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华人。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闻名于世的慈善家,美国为其表彰,英国为其封爵,中国为其冠名。即使他身后的邵氏帝国也进入黄昏,内地星罗棋布的逸夫楼与“要不要吃面”之类的经典台词却不会随风飘逝。
接下来,你会看到TVB艰难开拓内地业务的故事,以及邵逸夫作为电影界的亨利·福特鲜为人知的一面。
上篇
TVB漂流记
邵逸夫征服了香港乃至整个东南亚影视市场,甚至在美国电影史上也有彪炳战绩,但有一片土地,他从未真正到达。如果说他一生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恐怕跟所有传媒大亨的遗憾一样——中国内地市场,与他始终隔海相望。
邵逸夫生前,在内地所做慈善事业远远超出他获得的商业回报。他为上千所学校捐建了“逸夫楼”,年轻人称他为当之无愧的“楼主”,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所统帅的TVB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拓展内地业务,却在20余年来从未真正“开疆拓土”。一位TVB资深编剧对《中国企业家》说:“TVB从来没有真正进入过内地。”
但就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形势正在起变化。
邵氏很早就有全球化扩张野心,也为此付出过行动,但独独在中国大陆表现平平,个中原因,颇为复杂。
“中国政府对于境外电视落地要求非常严格,TVB这些年来在大陆主要从事版权销售和发行等业务,对于内容制作和广告经营等核心业务很少介入。”华策影视副总经理余海燕透露。作为TVB在大陆最早合作伙伴,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华策影视引入了TVB经典剧集,如《宠物情缘》、《笑傲江湖》、《雪山飞狐》等,而TVB从一开始进入大陆就主要通过地面频道发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电视台非黄金档播出,这使得邵逸夫一直对在大陆扩张格外谨慎。
从2001年开始,TVB开始借央视渗入内地,这是邵逸夫谋划许久的构想。这一年年中,央视所属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邵逸夫的电视广播公司签订协议,后者将央视第4套节目与TVB及电影台等5套节目捆绑在一起,利用自己租用的卫星发往海外,使央视节目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落地。礼尚往来,央视要为邵氏节目在内地的播放提供渠道。这也成为日后TVB跟其它地方电视台合作的惯用模式。
随着香港和内地各项贸易合作日益紧密,TVB与内地合作越来越广泛。在CIPA协议签订后,香港和内地合拍电视剧,已经可以视同国产剧对待。2006年播出的TVB与内地合拍电视剧《争霸传奇》,以及2007年TVB与央视合拍的电视剧《岁月风云》就登上了内地电视台晚八点收视黄金档。不过,香港与内地电视台的综艺类晚会节目合作并没有放开,比如在2007年和2008年TVB与湖南卫视合办的《舞动奇迹》栏目,就经历过漫长的审批过程。直到现在,TVB跟内地电视台合办的节目,只能出现特邀嘉宾或明星,并且有严格的人数限制,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单独的栏目。
TVB进入内地最大障碍,是不能像它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那样,拥有自己的频道。因此只能采取与内地诸多合作伙伴形成松散合作关系,在逐渐开放的市场和政策壁垒之间求生存。
邵逸夫曾几次试图通过“曲线救国”方式进入内地。
2005年2月,广电总局颁发了有关境外频道在内地落地《办法》,规定申请在内地落地的境外卫星电视频道必须具有在“本国(地区)电视媒体综合实力及收视率排名前三名的实力;具备与本国(地区)电视台‘互惠互利’合作实力,承诺并积极协助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在境外落地。”为争取达到落地条件,TVB打破过往在黄金时段只播自制剧传统,购买播放多部优质国产剧。TVB还历年举办、播放回归晚会、国庆晚会,并安排海外各频道平台播放。它还开设了TVB8与星河频道,以TVB庞大资源营运两条娱乐资讯及戏剧频道,全日24小时普通话广播,获得了在广电总局境内“三星或以上级别酒店和涉外单位”有条件落地的许可。
“由于只能在三星级酒店收看,传播效果有限,广告收入也不高,绝不可能令TVB满意。”一名曾经在MTV中国区工作过的员工告诉记者。1995年,维亚康姆媒体集团旗下MTV就通过与大陆电视台开展节目交换形式进入中国,并与大陆多个电视台合办节目,最终拿到广东省有线电视网落地资格,才得以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
2004年,TVB也获得在广东落地权,其节目得以在该省9个城市有线电视播放,但由于各种限制,业务一直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尽管在香港一家独大、叱咤风云,TVB始终难以在中国内地尽情发挥其商业价值,反而因为与央视合作密切而招致“CCTVB”的嘲讽。与TVB合作长达十余年的余海燕表示,虽然TVB剧集在内地拥有广泛影响力,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价值观,但从商业上来说,来自内地市场的收入在TVB海外业务中甚至不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地。
TVB201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在总计21亿港元的营业收入中,中国内地市场收入仅为0.85亿港元,占比不到5%,远不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甚至北美。
邵逸夫会甘心只做内地市场的看客吗?借助他在内地的合伙人,TVB迎来了转机。
2012年8月8日,上海翡翠东方传播有限公司(简称翡翠东方或TVBC)正式成立,并全面运营TVB在中国内地的所有业务。TVBC是由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以及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共同合资成立,其中TVB为大股东,占股55%,此举意味着TVB全面进军内地业务的开始。
这背后站着一个神秘人物的身影,他就是曾经帮助默多克打开中国大门的人——华人文化产业基金的董事长黎瑞刚。
黎瑞刚曾任SMG总裁十多年,一手主导了SMG改革,被上海传媒界尊称为“黎叔”,而SMG跟TVB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合作。彼时,邵逸夫、方逸华夫妇便开始支持SMG主办的上海电视节。上海地区拥有TVB港剧最大收视人群,SMG一直是TVB电视内容在内地市场最大买家,也长年帮助TVB拓展内地其它市场。SMG不仅跟TVB合拍过《摘星之旅》等电视剧,旗下五岸传播公司也曾经是TVB大陆业务独家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