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视前沿 > 《汉武大帝》荧屏热播专题 >正文

《汉武大帝》反响大 观众专家导演三堂会审(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1月29日09:36 北京青年报
《汉武大帝》反响大观众专家导演三堂会审(图)

《汉武大帝》剧照(图片来源:新浪娱乐)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电视剧《汉武大帝》开播以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观众们为剧中的很多情节和观点争辩不休,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普通观众、历史专家与胡玫导演,对这些问题来了个“三堂会审”,试图穿越历史观、历史事实和技术细节三道深锁的重门,廓清迷雾,接近真实和正确。

  -主题发言 还历史剧以本来面目

  《雍正王朝》引发对雍正“美化”的争议、《走向共和》引发对李鸿章和袁世凯“拔高”的争议,《汉武大帝》引发的更多是史实纷争。这场纷争让我们有必要还《汉武大帝》以电视剧的本来面目。

  围绕《汉武大帝》引发的史实纷争,随着电视剧的播出,逐渐由类似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是否能够长胡子这样的枝节问题,发展到汉武帝发动对匈奴战争的原因这样的根本性问题,加上电视剧出现了不少典故的移花接木,又引发了剪裁史实“古为今用”的问题。于是,不少原本把《汉武大帝》当作历史剧看的观众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进而发展到对这部电视剧的否定。

  客观地说,类似纷争的出现与《汉武大帝》主创人员对“历史正剧”的过分强调有关,在他们信誓旦旦地保证忠于历史之后,加上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的特殊地位,观众一开始自然会产生信史的期待。但在相关专家指出该剧与历史不符之处后,不少观众开始高呼上当。

  迷信一件本来不该迷信的东西,给当事双方带来了不应有的痛苦,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电视剧的本质是戏剧、是艺术,艺术必然插上想象的翅膀。而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茫茫迷雾笼罩下几乎不可能抵达的曾经的真相。道不同,不相与谋,自然也不能相比较。《汉武大帝》是一部电视剧,限于史观,限于资金,限于技术,它既无法完全还原那个雄才大略又暴虐狡诈的刘彻,也无法全面展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雄浑汉风,因此观众不必给它戴上过于沉重的枷锁,主创人员也不必给它披上过于神圣的外套。

  有观众边看《汉武大帝》边读司马迁的《史记》。对着《史记》看《汉武大帝》,既能够享受艺术的乐趣,又能够接近历史的真相,这无疑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第一重:史观审视

  -汉武帝是否值得讴歌?

  片头曲唱“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让自己成为灰烬”,剧中也基本上把他塑造成了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这样做合适吗?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汉武帝一直是一个非常有进取心、大有作为的君主。从政治上,他主要是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他是搞盐铁官营,思想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加强骑兵建设,选拔优秀将领,从而为他的反击匈奴、强化君主集权创造了条件,成就了他的一番辉煌的大事业。他成功之道里面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正确分析形势,及时把握各种机遇,坚决贯彻他的意志,以一种大无畏的、前人所没有的气魄实现他的战略目标。

  王子今(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汉武帝确实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剧中有过度抬高的迹象,是因为我们的艺术作品总是难以避免高、大、全的框子。汉武帝最伟大之处在于晚年巫蛊之祸后的处理方式,他检讨自己过失的《轮台诏》被李贽称颂为“过天地之风雷”,确实很了不起。司马光曾经说,汉武帝犯了和秦始皇同样的错误,而秦王朝灭亡了,汉王朝又振兴了,区别就在于晚年汉武帝清醒地完成了基本政策的转变。

  胡玫:汉武帝在我们这个剧中就是个“高大全”,词作者完全领会了我们的意思,这可能缘于我在看别人的时候经常是看到别人的优点。我特别反对数典忘祖,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先伟大就是歌颂封建专制却可以说恺撒是大帝?五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不能歌颂?我之所以把片名叫做《汉武大帝》,意思就是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至于历史学家对此的讨论我不反对,这是他们的范畴,我是电视剧的范畴。

  蒋非非(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秦汉史研究专家):汉武帝开始了一个很坏的传统,那就是外戚弄权,田玢没有任何功劳,就是因为他是汉武帝母亲的弟弟,因此当上了丞相。汉代到了后来毁在了外戚王莽的手中,最早的根源在汉武帝手中。

  -汉匈战争有无必要?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汉武大帝》在处理匈奴问题上把握得不错,中原人写匈奴,多多少少存在问题,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也存在着对匈奴的歧视,而《汉武大帝》没有这样的倾向。

  蒋非非: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史记.匈奴列传》中也原封不动地收进了对匈奴的赞扬,匈奴人其实是很有情感的,苏武出使虽然被流放到今天的贝加尔湖,但匈奴还让他和当地人成亲,张骞也娶了匈奴人做妻子,李广投降之后匈奴也给予高官厚爵。历史上,汉匈之间的这场战争最早是汉族人先挑起的,在战国时期秦国就派兵去占领了匈奴人的草地,匈奴人才反过来想夺回。匈奴是个部落,不是一个国家,因此单于虽然大都很景仰汉朝,但也很难管理下面的部族来抢夺汉人的财产和人口。其实,要防止这样的问题发生也不必进行战争,秦始皇派蒙恬守长城10年,“胡人不敢弯弓而牧马”;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就和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死后汉朝继续和亲政策,只有汉武帝时期才发动战争。但这些战争在今天看来没有多大的意义,首先,夺回的地点远在今天的蒙古国,而当时汉朝人口只有三四千万,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往外移民而拓展疆土;其次,汉武帝穷兵黩武耗光了国家的财力,还要花老百姓的钱。

  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呢?本质是为了让他的三个小舅子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能够封侯。战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奖励军功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当时升官只能靠军功和积劳,因此尽管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分别是汉武帝宠爱的卫子夫、李夫人的亲戚,但要想封侯、想赢得大家的尊敬,必须依靠军功,因此只有发动战争。于是清代才会有“汉武帝三大将皆来自女宠”的说法。

  胡玫:为什么要贬匈奴?其实匈奴每次发动进攻都是因为遭受了天灾人祸,生存困难,他们后来逐渐北迁渐渐消亡就是农耕文化战胜游牧文化的结果。汉武帝对匈奴发动战争,其实到了晚年已经后悔了,所以在电视剧后面他颁布了《罪己诏》反省自己的穷兵黩武。学者的观点有些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主流。

  黄朴民:据我所了解,对匈奴间的战争包含几个因素,第一个是通过反击匈奴来“大复仇”,要洗刷汉高祖刘邦以来汉朝在匈奴那里所遭受的种种屈辱;第二,汉武帝要通过反击匈奴来树立他的地位,突出他的一种强势领导的风格,真正地控制全局,提高他的威信;第三,确实是要为了边境地区的中原农耕文化免受草原部落的那种游牧文化的骚扰和冲击,稳定边境地区的民众的生活。

  第二重:史实辨析

  -是否拔高卫青?

  电视剧中曾经出现过李广被俘后中途逃回汉朝的情节,但是按照当时的法律,他被贬为庶民而且要交纳5000斤的黄金,卫青替他交纳了黄金。其实历史上卫青和李广的关系并不好,这些是否有拔高卫青之嫌?

  蒋非非:其实历史上的卫青本事没有电视剧所说的那么大,李广利擅长的是唱歌跳舞,让他去打仗他很害怕,汉武帝于是就派给他精兵良将,这一点在《史记》中都是以讽刺的口吻来记载的。卫青和李广关系很不好,李广后来的自杀和卫青有很大的关系,电视剧里帮着交纳赎金的故事完全是编造的。

  胡玫:司马迁因为遭受了汉武帝的宫刑,因此在《史记》的汉武帝本纪和卫青等人的列传中对汉武帝一党多少会有所贬抑,但我们从《史记.匈奴列传》中可以看到卫青的影响力,他是一个大政治家、军事家,高智商、高智慧,谦虚谨慎,加上他和汉武帝的关系,很有戏。

  -有无移花接木?

  观众反映,剧中汉武帝让侍从和自己交换角色戏弄匈奴使者的典故,其实最早是发生在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后来影响更广泛的是来自《世说新语》中关于曹操的“捉刀记”。周亚夫在细柳营严厉治军、不向汉景帝行君臣礼而是行军礼的描述,但在历史上这一典故是发生在汉文帝身上的,类似移花接木的情景在《汉武大帝》中出现不少。

  胡玫: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噢。但是如果大家有意见,可以找编剧“算账”。按照合同,如果大幅度修改剧本,投资方可能会把我开了,毕竟他们投资的是这个剧本,虽然我是《汉武大帝》的策划,但我也不是专家,不能越权。

  -正剧是否信史?

  和《雍正王朝》引发大家更多对角色的关注不同,《汉武大帝》引发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关注,不少人开始对着《史记》、《汉书》看电视剧。

  蒋非非:不能要求编剧和我们读了十几年历史的人懂得一样多,我的家人在看《汉武大帝》的时候也问我历史是不是也这样?我对他们说就当个乐子来看吧。我很少看这类电视剧,首先,它对我的研究、工作不会有任何帮助;其次,他们了解的肯定不如我多。电视剧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把握到汉代是个等级制社会,因此也没有带给观众这种认识,周朝时就规定天子如果要娶诸侯的女儿,他还得将诸侯升格。于是为了让娶卫子夫名正言顺,汉武帝就开始扶持新贵族对抗旧贵族。再者,编剧没有明白正史中纪、传之间的关系,在纪里说好话是不算的,传里就会记录某个人的坏话,比如汉文帝,纪里说了很多好话,但在冯唐传里就记载冯唐当面批评汉文帝,汉文帝勃然大怒的事迹,这些在电视剧里并没有表现出来。

  电视剧所谓“根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改编创作而来”的说法并不成立,历史是不容更改的,电视剧可以编造,那它就不是历史,观众因此不能把《汉武大帝》的故事当做历史来看。

  胡玫:大家因为电视剧看了史书,发现还是史书里说的才是正确的,这我特别欣慰。但这是电视剧,不是百分之百的历史,假如我严格按照历史拍出来,估计就没有人看了。那段历史距离现在两千多年,离大家比较远,故事晦涩,这也是我开始时迟迟不敢投拍的原因。

  第三重:细节考证

  -道具:司马迁受了宫刑怎么还长胡子?

  陈宝国:(观众应该)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他是写史,还是写剧。我以为还是写剧。其实《汉武大帝》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着历史,他的年表都是这么排列下来的,但是这里面仍然有剧作家编写的很多东西。

  黄朴民:《汉武大帝》从总体上说的确是很成功的,但是确实有很多细节有遗憾。譬如说,司马迁长胡子绝对是一大败笔,另外像马蹬是后世才有的东西,现在电视剧里多次用特写镜头表现也是失误,其他类似细节上的错误很多,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胡玫:《汉武大帝》拍摄前汉史学家给剧组做过讲座,后期完毕之后,汉学家先看,他们觉得大体是正确的,至于细枝末节,确实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台词:汉代人说了后人的话

  黄朴民:现代的词汇在电视剧的创作时是可以适当用一点的,但是,有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典故和成语,比如说,淮南王讲“撼山易,撼李广将军难”就是套用南宋时金人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像这样的话给人一种比较别扭的感觉。另外,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话用了也是可以,但是如果播出之前把它删去则更好一些,或者用其他类似的话来替代,如先秦时,有句话叫做“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个意思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比较相近的,如果用了先秦的话,那么给人感觉逻辑上比较顺一点。 北京青年报: 刘江华

评论 | 电视剧场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汉武大帝》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