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娱乐讯 由曾有情和水能沉先生编剧的40集电视连续剧《王屋山下的传说》刚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落幕。至此,毛泽东的“老三篇”都有了影视作品,我深感欣慰。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要将这个在中国有着广泛影响的经典寓言改编成一部电视连续剧,我们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难题。为此,我和水能沉先生始终怀着一颗对愚公的崇敬之心、以一种严谨的态度进行剧本创作,认真诠释家喻户晓的愚公形象,这道神话大餐是否符合观众口味,作为编剧我们只能说尽心尽力了。
一是给古老传说注入时代精神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今天我们去诠释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必须打上时代的烙印,强化现实意义。我们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它的思想内涵,注入时代精神,体现和谐主题,那就是天地和谐、人神和谐,生存与发展的和谐。通过演绎一个古老的故事告诉观众一个深刻的理念:愚公精神永不过时,今天我们学习愚公精神不是一定要去挖山,而是只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移走我们面前那些有形与无形的大山。
二是将简短故事赋予精彩内容
愚公移山的原著寥寥二三百字,故事十分简单,这可能也是多年来始终没有一部影视作品改编这个寓言的关键难题所在。如果我们的戏从头到尾单一地再现挖山是看不下去的,必须遵循电视剧的创作规律,赋予全剧以极强的观赏性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才能借助电视这个强势媒体广泛地传播愚公移山精神。因此,我们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改编,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运用神话、悬疑、武打、情爱等诸多电视元素,努力强化矛盾冲突,丰富故事情节,把线索结构得复杂而神奇,把故事编织得生动而精彩,以愚公与天斗、与人斗、与神斗为主线,将激烈的矛盾冲突不断推向高潮,也将愚公挖山的艰难和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步步推向极致,从而给观众呈现一个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移山故事。
三是力求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原著中讲愚公90岁才开始移山,阐述的只是一个移山的事实和结果。有人可能会问,愚公为什么要等自己老了才去挖山?他90岁之前难道没有意识到王屋太行的阻挡吗?在改编之初,这个问号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这是原著遗漏的问题,也是电视剧必须合理解决的问题。要把这个简短的寓言搬上荧屏,有足够的篇幅也有很大的必要为愚公完整地立传,塑造一个血肉丰满的愚公形象,自然要涉及愚公的履历和情史,为他后来移山作性格铺垫,也为他移山设置更加合情合理、真实可信的动机。编剧中,我们考虑增加了愚公的感情生活,以丰富剧情。近日,我注意到一些观众对愚公有个初恋情人提出异议,甚至质疑愚公是为情挖山,我以为这是片面理解。事实上,剧中的愚公移山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认识过程。愚公的初恋对象紫玉被祭了山神,从而在年轻的愚公心里萌生了对山中恶神的刻骨仇恨,这种仇恨只是一个起因,一个引领故事深入拓展的线索和伏笔。青年时代的愚公因救大王而走出高山的围困,熟知山外的世界,经历坎坷、阅历丰富,思想成熟之后,晚年再回到大山之中,重新审视王屋山、太行山的阻隔,联想到自己的恋人紫玉和全村历年来一百多个姑娘被祭山神的遭遇,无比痛恨操蛇神的种种罪恶,这才坚定了他立志移山的决心:为改变祖祖辈辈饱受封闭与贫穷的面貌而铲王屋,为子子孙孙远离山神的欺压凌辱而平太行。我们这样处理,不仅使愚公移山的动机更趋合理,性格更加鲜明,也使愚公愈发可信、可敬、可爱,进一步彰显人物形象的厚重与亲切,平凡与伟大。我们诠释的愚公并非只知道埋头挖山的倔老头,而是一个重情重意、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大丈夫,一个为广大村民谋利益、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英雄形象。
简录我们对《王屋山下的传说》的创作意图,愿与大家交流,并愿真诚倾听观众评说。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