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大校园里有一个姑娘,每日云鬓轻挽,裙裾飘飞,身着汉装,脚踏青鞋,在来来往往上下课的学生人潮中显得分外惹眼。这位“汉服女孩”名叫秦亚文,苏大艺术学院大四学生,从大一至今,秦亚文坚持每天穿着汉服上课。汉服对她而言是平日里的便服,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部分。实习生 于婷婷 扬子晚报记者 单成志
媒体来源:新浪播客
古装剧里邂逅汉服,从此一见倾心
上大学后,将汉服当日常生活的便服
回忆起幼年接触汉服的零星记忆,秦亚文羞涩地告诉记者,古装武侠电视剧是她结缘汉服的“媒婆”,当时年幼的她对汉服文化一无所知,但却打心眼里认同汉服的华美。自打记事时起,秦亚文便迷上了古装剧,见她对古装戏着迷,父亲还戏称她为“秦武侠”。随着年龄的增长,秦亚文开始逐渐了解汉服背后诠释的文化,尽管钟情汉服,但初中阶段受学校限制秦亚文一直未能公开穿着汉服。
“大学校园环境相对宽松自由,从上大学起,我才真正穿上汉服,将汉服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便服。”秦亚文从大一穿上汉服上课,一穿就是三年多,尽管大学氛围相对自由,但惹眼的“穿越”打扮还是引来不少无端的猜测和指责。
据秦亚文介绍,因为汉服着装,她曾多次和长辈辩论。秦亚文的父母起初以为女儿穿汉服只是图个新鲜,后来发现她每日身着汉服,才知道女儿对汉服着了迷,从当初反对她的“另类”打扮,后来竟也慢慢接受理解,并给予支持。“现在父亲有时在网上看到汉服相关资料,会第一时间发邮件给我。”家人的支持让“汉服女孩”秦亚文有了坚强的后盾。
她三年里组织十余场汉服活动
身体力行唤起人们的汉服文化记忆
三年前,苏大校园里秦亚文是身着汉服第一人,也是唯一穿汉服的人,三年后的今天,秦亚文高兴地告诉记者,苏大已经有二十多个喜欢汉服的学生,她们偶尔也会穿汉服外出。秦亚文是苏州汉服群的发起人,三年多时间里,该群已经有近两百人。秦亚文笑言,如今她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汉服朋友,现在的她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秦亚文会举办各种活动,穿汉服展示,汉服文化讲座等等。三年多下来,秦亚文已经办过十余场跟汉服有关的活动,参加过活动的人最初对汉服一知半解甚至误读误解,之后便能真正了解到汉服之美以及汉服文化的深邃。
据秦亚文介绍,三年前她走在大学校园里,身旁总会有同学指指点点,小声嘀咕,现在这样尴尬的情景已经很少出现。“不仅苏州,其实全国各地都散落着热爱汉服的人,每到一个地方,看到穿着汉服的人,就像看到亲人,对汉服的共同爱好,一下子就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秦亚文告诉记者,在全国各地,她都有志趣相投的汉服知己。
秦亚文介绍,她每日穿着汉服一方面是因为对汉服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愫,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最外在的形式唤起人们对汉服的记忆,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从而更好地体味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热爱汉服也喜欢古典文化
去年还按古时女子成年礼节行“笄礼”
服装是文化的载体,衣食住行更是“衣”字当先,秦亚文介绍,汉服始于黄帝直至宋明,其间有四千多年历史,尽管各个朝代的汉服在造型上各有演变,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却几乎始终如一。
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在汉服细节上都有体现,秦亚文举例说,汉服上衣后背都有中缝,就是寓意中庸之道。汉服通常由领、襟、裾、袂等十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各有考究,不能随意更改。“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秦亚文解释,华夏之邦的由来与服装大有渊源,而服装则是礼仪最外在的呈现。
采访中,秦亚文希望只提及其号“若兮”,“若兮”取自曹植《洛神赋》中描写洛水女神“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二句。秦亚文对古典文学兴趣颇深,自己取的字号都颇有底蕴。去年,二十岁的秦亚文按照古时女子成年礼节,在大学老师的见证下,行“笄(jī)礼”。
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行笄礼取表字。如果十五岁未许嫁,就后延到二十岁行笄礼。”秦亚文介绍,去年在二十岁那天,她搭了末班车,行了“笄礼”并在征求父亲同意下,自取表字。秦亚文自取表字“初尘”,“初”字正对她名中的“亚”字,“尘”是看得见的微小事物,对其名中“文以载道”的“文”字,寓意简单踏实的生活。
秦亚文说,她身着汉服,行汉礼不在于想人人效仿,仅仅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汉服,了解汉文化。
一套完整汉服有小衣、中衣、大衣三层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胸前交叉)、右衽(上衣前襟向右掩),袖子宽大(与满人、胡人、蒙古人适合骑射的窄袖相异),衣服宽大,要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一套好点的汉服至少600元 前襟向左掩的一般不是汉服
此前有媒体报道,浙江永康丽州中学一位胡姓女生身着汉服上学被老师劝阻,一度在网上引发热议。在“汉未央”从事汉服设计兼汉舞教练工作的王乔叶告说,目前市场上出售汉服的实体店非常少,网购一方面无法丈量尺寸,更重要的是网店参差不齐,一些店打着汉服的幌子在卖所谓的古装,这些衣服其实有很多“硬伤”,根本不符合历史,但现在很多影楼就在用这些山寨货给客人拍照。
此外在价格上,买一套质量尚可的棉麻制汉服至少需要600-700元,而真丝汉服则要上千块。
据东华大学服装学院从事古代服饰研究的博士生高冰清介绍,汉服其实是一个笼统的称谓,一般是指汉朝至明朝时期汉人服饰的总称,但不同时期的装束样式有较大差异。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制作、出售所谓汉服的小店,但其中一些衣服的前襟开向左侧,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山寨货。高冰清告诉记者,历史上一些游牧民族的衣领是左襟,汉族一直多是右襟。
韩服、和服皆源于汉服
韩服基本学自中国,史书上记载“服制礼仪,生活起居,奚同中国”。唐代時,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李氏朝鲜中期以后的韩服,特別是女服,向高腰襦裙发展,后来演变成上身很短窄的袄和下身很蓬大的裙,同汉服区別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礼服等,仍一直保留较多汉服制度。
和服又称为吴服。日本奈良時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來到中国,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 扬 宗)
媒体来源:新浪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