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和小组》引争议 于荣光回应四大质疑

2013年03月06日14:59  北京晚报

  亮出“和”字诀,四处管“闲事”,都市生活剧《劝和小组》上周在CCTV-1黄金档开播后收视率一路走高,剧中掺和在别人的家长里短里,帮忙劝和的一帮“热心肠”引起观众热议,“劝和小组”是不是管得太宽了?管闲事前不先管好自己,剧情太夸张?还有“硬汉”于荣光[微博]转型耍嘴皮也让部分观众不适应。对于种种质疑,总制片人蒋晓荣,导演兼主演于荣光接受采访时一一回应。蒋晓荣表示:“民生问题无小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参与其中”,而于荣光则否认此剧是转型之作,他坦言,“最多是一次回归。”

  质疑一:

  事儿妈?社区热心肠比警察还忙

  《劝和小组》聚焦民生,诙谐地讲述了几个热心肠自发组成“劝和小组”,帮助小区居民排忧解难的故事。剧中,小组成员李奶奶、简爷爷、成就、左香菱、费俞虽然年龄不一、身份各异却都热衷于管闲事。夫妻吵架丈夫跳楼他们救、高三生离家出走他们找、婆婆黄昏恋他们帮着劝儿媳……可以说,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他们。不用号召,他们自己主动追踪麻烦事。很多观众觉得这个“劝和小组”脱离现实,“这也管得太宽了,个个事儿妈,比警察还忙。生活里哪见过这么一群百折不挠的热心肠?”

  回应:

  宁当事儿妈不做看客,是期望

  对此,制片人蒋晓荣回应称,《劝和小组》的确是一种理想化,它的核心是“和”,所以故事设定每一个成员都很有爱心,很有责任感。在他们眼里别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没有小事只有大事。而他们管闲事也都是为了能让大家家庭幸福,生活更加和和美美。矛盾出现了,有人管总比没人管好。蒋晓荣感慨:“构建和谐社会说起来挺大,但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需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参与其中。民生无小事,老百姓的小事就是国家的大事。我们拍《劝和小组》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温情地对待别人,消戾气,生和气,宁当事儿妈也不做看客。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质疑二:

  太夸张?夫妻吵架男受气跳楼

  《劝和小组》一开场就让观众心惊肉跳。剧中,事业平平的中年男人贾盛因父亲生病急用钱而向家里的“财政部长”讨救命款,但老婆却借机对他百般刁难,赌气不给。一顿大吵后,贾盛又气又恨,居然选择了跳楼轻生。虽说生活中除了柴米油盐,也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但夫妻吵一架就跳楼,还是男人跳,这样的剧情难免有故意夸张博[微博]眼球之嫌。不过也有网友看笑话,觉得贾盛哭诉“我就没见过我的工资卡长什么样”实在令人捧腹又同情,调侃“男人混到这地步,也的确活得没意义了。”

  回应:

  夫妻吵架后要跳楼,这常有

  虽说“劝和小组”是一个理想化的民间组织,但制片人蒋晓荣表示,夫妻吵架后要跳楼这样的事绝非夸张,新闻报道里常有,拍摄该剧前他们走访取材时就遇到过。而且,就像剧中表现的一样,这些跳楼的人可能因为各种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想不开,他们中的大多数其实并不是真想死,只是想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关注。就像剧中的贾盛,看上去是因为夫妻矛盾引发的跳楼事件,但更深层次原因是他的懦弱性格,而妻子为了鞭策出他的雄心壮志又想出种种另类办法。“这就是生活,看似荒诞,却也值得寻味,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高压社会里,每个人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别人,其实换位思考,观人察己,用理性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于己于人都是好的。”蒋晓荣解释说。

  质疑三:

  现实吗?劝和小组烦恼也不少

  剧中“劝和小组”的几位成员一方面为别家的闲事费心费力,忙个不停,可是他们自己家并不太平,个个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与烦恼。比如李奶奶的小儿子失踪很久,经调查才知道他已锒铛入狱。爱好国学的简爷爷年迈无子,生活不安稳,被敏感多疑的时髦老伴气得住进养老院。富家女左香菱,貌似生活优越,但是她父母十几年来互不搭话,处在离婚边缘,她却无力劝和,实在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按理说,自家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些人又怎么有闲心、热心和能力去劝和别家事呢?

  回应:

  自己很苦闷还能助人,很可贵

  对此,导演于荣光表示,这是在设计剧情时有意为之的,也是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即便劝和小组成员也都是对各种“失和”矛盾深有感触的亲历者。

  于荣光看来,这样的人,劝和起来更有说服力。他们对那些看似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矛盾琐事格外上心,因为他们比谁都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远离争执,和和美美的生活。他们内心有痛苦,但他们的心是热的,即便自己很苦闷,但对别人永远是一脸真诚,有事赶着上。这也正是《劝和小组》的可贵之处,他们帮助了别人,也从未放弃解决自己的烦恼。故事的最后他们也的确做到了。“所以劝和工作不分你我,不需先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帮了别人其实也就帮了你自己。”于荣光说。

  质疑四:

  太颠覆?于荣光硬汉变话痨

  提到于荣光,观众想到的不是他早年饰演的动作反派,就是《狼毒花》中的常发、《三国》中的关羽等“于式硬汉英雄”。然而此次在《劝和小组》中,于荣光却戴上眼镜“弃武从文”,饰演了一个工作闲散的小报记者,在社区劝和工作中发挥余热,长处是所谓的“好口才”,其实让观众觉得挺话痨。尤其,他在剧中戴纸盒帽的卖萌造型,让网友都大呼 “于大哥转型太突然了,小弟们真心没准备好。”

  回应:

  打打杀杀很多年,有点累

  对此质疑,于荣光说:“歌手要有曲风变化,演员也一样。我一直觉得演员的表演风格应该跟着作品风格变,不能因为害怕争议就框在一个模式里。好的演员永远都是在引领观众欣赏新角色,而不是过去的自己,我能演军人硬汉,也能戴纸盒帽,演《劝和小组》中成就这样有生活气息的小知识分子。另外,这么多年我演了很多打打杀杀的狠角色,感觉很累,这次想演一个舒服点的角色。而且我以前也演过文戏,所以说这次不能算是转型,最多是一次回归。”本报记者 金力维 J187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