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案》好评连连 观众宽容瑕疵

2013年03月30日03:39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赵氏孤儿案》《赵氏孤儿案》

  由吴秀波[微博]、孙淳[微博]、应采儿[微博]等主演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正在央视一套热播,与电影版《赵氏孤儿》“半部好戏”评价相比,电视剧可谓好评连连,甚至不少观众称其是一部“零负面”“零差评”“零吐槽”佳作,引发观众对历史正剧的饥渴症,在如今“雷”剧扎堆的荧屏十分难能可贵。

  尊重原有故事框架 编排兼顾悬念和情理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由著名编剧陈文贵[微博]执笔,阎建钢[微博]执导,集结了吴秀波、孙淳、应采儿等实力派演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再一次改编。全剧人物塑造有血有肉,情节编排跌宕起伏,画面效果大气质朴,尤其是在主题诠释上,既入乎其内,挖掘传统文化忠义内涵,又出乎其外,表现现代文明的人性光芒,为经典改编提供了新样本。

  剧集开篇就是楚晋两国激烈交战,情势危急,通过战场上的忠义与背叛为赵氏和屠岸贾的历史冤仇和激烈对立埋下伏笔。程婴无意中救下生命垂危的晋将赵克,也由此卷入晋国朝廷权贵的争斗漩涡。前10集虽没有出现舍子救孤高潮,但吴秀波饰演的程婴和孙淳饰演的屠岸贾一正一邪,彼此较量,颇有看头。

  历史上,《赵氏孤儿》有多种改编版本。对此,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并没乱方寸:基本保留了原故事框架,同时适应电视剧节奏,层层铺垫,情节跌宕起伏。每集都会设计几道“智力题”,展现主人公程婴和屠岸贾的斗智斗勇,乃至一定程度上的惺惺相惜。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描写了大量宫廷戏,虽表现了心机与阴暗,但与如今很多历史剧不同,该剧并不沉浸于此,而是进行多维文化审视,通过人物内心的挣扎、命运的吊诡、环境的险恶、历史的局限,赋予这种宫廷权谋以多维空间。

  人物形象丰满 塑造兼顾忠义与人性

  吴秀波在《赵氏孤儿案》中的表现,可以用“双绝”来概括:一是“绝世仁医”:我们能看到医生在赵府与屠岸府之间来回穿梭,还顶着公孙杵臼的巨大压力,救了权齐大人的性命——救死扶伤是他最基本、最重要的使命;二是“绝世谋士”:虽说赵朔食客三千,但加起来赶不上一个程婴,在那群只知道练武的食客们耍大刀时,程婴在削尖脑袋想屠岸大人在想什么。所以,每次看见程婴歇斯底里、手舞足蹈、激情万丈地劝解赵朔和其身边人,都是那么打动人心,可能初看觉得吴秀波表演有点过,但了解程婴对赵朔的耿耿忠心和赵朔的天真后,观众就百分百理解了。

  业内专家评价,改编文化经典,一定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结合起来,这也是《赵氏孤儿案》备受观众好评的重要原因。《赵氏孤儿案》在塑造程婴时,狭义的忠义观念与广义的家国情怀有机融合,这在一定意义上跳出元杂剧相对单薄、狭隘的复仇论。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作为小人物,由最基本的人性推着走,完成了忠义的塑造,这是一个进步;电视剧中程婴则更加立体,既有小人物的一面,也有睿智者的一面,既有忠义的一面,也有人性的一面。

  引发正剧饥渴症 观众宽容瑕疵

  实际上,“零负面”“零差评”“零吐槽”的说法有点过奖了,因为该剧不是没有瑕疵,如兵器、称呼上就有些差错,第11集中竟让身处春秋时期的晋景公,拿着战国时期商鞅写的《商君书》训示下臣,一不留神将“商鞅变法”提前了200多年。如果这种穿越的雷事发生在其他历史剧中,早就被网友吐槽拍砖了,但该剧瑕不掩瑜,观众对它特别宽容。端正的历史背景、事件不随意戏说、细节精雕细琢、专注于表演的演员、能从点滴看出正确创作态度的编剧与导演……这些要素加起来,《赵氏孤儿案》实在堪称中国历史剧的典范。

  业内专家表示,历史正剧一直有大批忠实观众,像过去《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都受到观众追捧。但这样的电视剧往往需要花较长创作时间,投入较大创作精力,现在很多电视剧创作者不再这般下苦功,剧本创作讲求速度,忽略了内涵与品质,是“雷”剧和戏说当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是经典改编,也往往流于表面,以四大名著为例:新《红楼梦》照本宣科,企图“入乎其内”,却显得隔靴搔痒;新《三国》想做一番脱胎换骨,在破的同时,却没能立住;新《水浒传》对义的诠释陷入迷茫,重新跌落旧文化窠臼;新《西游记》除多了些特技点缀,基本就是原地踏步。《赵氏孤儿案》则不同,着眼于传统文化内核,以道义为基准,弘扬民族精神,在表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仁、义、礼、智、信”进行富有开放意义的诠释,这对当今社会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如此看来,患有正剧饥渴症的观众们,热捧《赵氏孤儿案》也就不足为奇。

  本报记者 赵斌

(责编: 颜芥之)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