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陈小艺:内心戏我更擅长

2013年05月13日09:30  北京晨报

  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徐帆出演的李元妮称得上虐心之极;剧版《唐山大地震》目前正在山东卫视天秤剧场播出,陈小艺再去挑战这一角色有着费力不讨好之嫌,但既然接了也就只能由人评说。不过陈小艺坦言,“演母亲的角色让我有些疲劳,有时真感觉自己老了。”言外之意透露出,在角色的选择上面临着“越演越老”的尴尬。陈小艺直言,“我这个年龄,没戏演才叫尴尬,而现在我认为是我出戏的黄金年龄。”

  关键词 “比较”

  就当跟帆子再做一次表演作业

  在接拍剧版《唐山大地震》前,陈小艺不是没有犹豫过,“帆子的版本太经典了,我多少会担心先入为主的影响。但最后我还是接了,因为剧本实在太好了,反正既然接了也就没什么压力了,大家肯定会去比较。我演我的戏,就当跟帆子再做一次表演作业吧。大学时做小品,我俩就你一天我一天地演过一个角色。”

  除了面临和徐帆在演技上的比较,陈小艺还必须体会李元妮和自己以前塑造的母亲有哪些不同,“李元妮比我以前演的母亲更痛苦,更受煎熬。年龄上的跨度不是问题,最让我扛不住的是角色本身的张力太大,大到你很难想象她可以承受这些,她的心是否还是完整的。大地震时的恐惧、亲人的死亡、女儿的愤怒和不原谅,这些都像巨石一样压着她,压了她那么多年。所以走进这个人物的世界需要勇气,可是如果止步于人物情感之外,我又感觉是对她的冷漠和轻视。我一度很难从容进出角色。”

  陈小艺坦言,《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让她情绪落差最大的一部戏,拍完后很久心里还有驱散不走的阴影,“总感觉有一种巨大的悲怆力量在撕扯身体,无法摆脱。说它让我肝肠寸断真的不夸张。拍完这部戏,我觉得看到的和经历的真是两回事,没有经历地震的局外人永远无法感受地震有多可怕。其实,这也是电视剧最核心的部分,它关注‘余震’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和重生的挣扎,心灵余震比地震更有破坏力。地震后,家园需要重建,心灵更要抚慰、重建。23秒的唐山大地震影响了万登(李元妮之女)32年,所以我们对灾难中的孩子关爱多一点,人间悲剧就会少一点。”

  除了在亲情上给予充分的篇幅,剧版在爱情上也进行了补充。李元妮是文化馆的优秀舞蹈演员,她和丈夫(张涵予[微博]饰)存在着矛盾与不和谐,而且还增加了和小林(许亚军饰)的感情戏。

  首先,这种情感很干净,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其次,她和小林属于志趣相投,一直保持柏拉图式的情感,发乎情止乎礼。只是在丈夫死后,她才想着是否可以再追求幸福。但这种感情,孩子是不理解的,这也成为之后三十多年里,女儿对母亲误解与憎恨的根源之一。

  关键词 “尴尬”

  越演越老不尴尬,没戏演才尴尬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部《外来妹》让陈小艺一炮而红,此后接戏不断但始终难以超越,直至和孙红雷[微博]合作的《半路夫妻》让观众见证了陈小艺的成熟成长。

  “《外来妹》给人们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大家一看到我就会不自觉地想到《外来妹》。一个好角色就是有利有弊啊,能让你收获荣誉,也能贴一个永久标签,让你很难摘掉。”

  而提到当年颇受好评的《半路夫妻》,就不得不提陈小艺的丈夫——该戏导演刘惠宁。“夫唱妇随”的工作方式在圈中颇为流行,但近些年陈小艺和刘惠宁的合作反倒少了,“并不是所有他导的戏都有合适我的角色,也不是为了避嫌。对于他的戏,如果有我喜欢的角色,我有能力演我当然会尝试,但如果有比我更适合的,我会向他推荐别的演员来演。角色这东西,是你的就是你的,勉强去演未必是好事。”

  对于喜欢的角色类型,陈小艺并不避讳想往青春靓丽型上靠一靠,或者是喜剧,“演太多母亲角色的确让我有些疲劳,一补妆就是画皱纹,久而久之我真感觉自己老了。”这是否意味着在角色上“越演越老”的尴尬呢?“我曾经说,我现在这个年龄,没戏演才叫尴尬。这个年龄我觉得正是我比较出戏的黄金年龄,像《唐山大地震》李元妮这样年龄跨度30多年的角色,化妆嫩一点可以演青年,画上老年妆可以演老年,收放空间比较大。而且我一直认为我外形不占优势,走内心戏比较靠谱,演中老年角色,这种内心戏我更擅长。”

  去年播出的《青春四十》不仅让陈小艺在角色形象上摆脱了苦情母亲,而且是她和徐帆、何冰、胡军[微博]等大学同学重聚的作品,“像是回到了大学一起排戏、做小品的那段时光。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大家现在都很忙,平时都少见,更别说在一部戏里重聚了。”时隔多年,比较各自发展,是否会有心理落差呢?“没有落差那是假的,演员很多,能成名的毕竟只是少数,他们成功背后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来的。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激励,把戏演好了,该来的自然会来。”

  ■网友挑刺

  “李元妮是女超人”?

  同一本原著,先后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甚至包括话剧的所谓“一鸡多吃”现象并不罕见。电影版的优势是演员腕大、场面宏大、故事紧凑;而电视剧版通常最爱宣称,比电影版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原著、人物的前生今世表现得更为详实等。如今正在播出的《唐山大地震》依然如此,但被主创们强调的种种“优势”似乎并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质疑一】

  电视剧把“震前”拉长之后恰恰少了“一觉梦醒,改天换地”的震撼,而且情节太过拖沓,注水太多。

  主创回应

  “震前”为“震后”埋下伏笔。

  导演姚晓峰透露,剧版最重要的扩充就是加入了万大成一家在震前的家庭生活。剧版中,李元妮多了个婚外倾慕者小林,这也为其日后受到对方的照顾埋下伏笔;剧版还表现了李元妮艰难生下龙凤胎的过程:医生给男孩下了病危通知书,李元妮第一次面临生死抉择,就在她决定放弃的时候,儿子奇迹般生还,这使其日后一直对儿子万达心存愧疚,同时也为后来李元妮在大地震中选择保住儿子,做了一些情理上的铺排。

  电视剧的优势在于能面面俱到地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全面性,李元妮、万大成、王德清等角色的塑造空间更为广阔。

  【质疑二】

  部分细节用力过猛,处理过于草率。如,第二集大地震来临,碰巧在院子里洗脸的李元妮,面对突如其来的晃动先是一阵错愕,被晃倒在地后定了定神,才意识到一双儿女还在屋里熟睡,于是在天旋地转中迅速爬上了小楼……有网友反问,“瞬间的天崩地裂,怎么李元妮变成了钢筋铁骨,竟然能如此顺利地爬上二楼,楼层瞬间夷为平地后,她竟还能毫发无损地出现在废墟上?”

  主创回应

  过于较真,主要是从艺术角度出发。

  导演姚晓峰认为,像观众提出的“李元妮是女超人”这样的质疑有点“较真”了,“从艺术的角度不难理解,地震发生的时候,作为母亲的李元妮一心想着困在房子里面的儿女,虽然面对死亡但是她一心想救孩子,别说前面是房倒屋塌,就是山洪飓风也阻挡不了这位母亲的步伐。她也受伤了,但不能安排她伤得动不了或是被埋底下了,如果这样后面剧情就进行不下去了,对不对?当然,这种表现方式确实离现实有一段距离,但生活与艺术本就不在一个思维层面,艺术化的人物难免存在生活化的瑕疵。”

  【质疑三】

  作为一部年代戏,穿帮镜头太多。1、万登去找工作,第一个去的是一个小超市,门口摆着开放式的冰柜,上面印着蒙牛的广告;2、那个时候车牌就是蓝底白字吗?1992年的时候,还没有益达口香糖吧?3、那个时候的大学生不存在落户问题,都是国家包分配。

  主创回应

  制作费斥资300万,真的花在了刀刃上。

  制片人庄立奇表示,剧组斥资300万在京郊某废弃处严格按照历史资料搭建200米长的唐山老街,邮局、工业局、副食店、新华书店、电影院一个都不少,就连贴在不起眼地方的老式海报,黑板上的蔬菜价格都是按照当时的情况张贴与书写的。就连张国立[微博]戴的那块表,都是道具师淘回来的真东西,“那块手表是上海牌19钻的,现在上弦还能走呢,当时卖120块,一个普通工人3-4个月不吃不喝能买一块。”

  晨报记者 冯遐

(责编: 小甲)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