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唐山大地震》:只见余震未见唐山

2013年05月17日11:20  深圳晚报

  电视剧《唐山大地震》和冯小刚[微博]版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一样,同样改编自华裔女作家张羚的中篇小说《余震》,其实地震是引子,全是说余震。电影对小说进行了精心剪裁,改头换面中让这个故事十分温馨。而剧版的《唐山大地震》忠实于原著的地方更多一些。

  电视剧篇幅长、容量大的特点,让电影中的主线和副线,在电视剧中变成了平分秋色,张国立[微博]、吴越[微博]塑造的董桂兰、王德清夫妇,多了容纳养女心理上的磕磕绊绊,使故事更加丰富,人物更接地气,张国立的表演非常出色,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养父的心态,点点滴滴和上了观众的心声。

  但是,在时代的海洋中寻寻觅觅之后,感觉电视剧在表达时代感方面,远没有电影出彩。冯小刚对故事的一切剪裁,都是和着时代的脚步走,他塑造的人物,每一个点都能踩在时代的旋律上。徐帆饰演的李元妮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为什么始终没有再嫁?原因很简单,地震中自己能活下来,是丈夫的牺牲换来的,我的命是他给的,我不能一转脸就忘恩负义,就是这个意识,让她矢志不移地恪守独身。冯小刚懂当时中国人的心态,所以,他的扬长避短恰到好处。可电视剧就不同了,电视剧中的方大成是因公而牺牲的,没地震的时候,李元妮就有了一个暗恋者小林,两个人有一种若际若离的精神上的腻腻歪歪,地震之后,李元妮唯一的生活支柱和精神支柱就是这个男人,水到渠成而不嫁,偏偏要腻歪成一辈子的柏拉图式的爱恋,只能理解为文艺范而玩矫情,因为剧情倒逼,李元妮的不嫁不能自圆其说。

  电影和电视剧都用较大的篇幅表现了李元妮的女儿方登,在这个关键情节上,也是视不如影。电视剧的编导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用现代人的观点,放大了恋父情结的畸形。方登和母亲的对抗,似乎不是从地震之后,她一开始潜意识里就对母亲有敌意,那种眼光,让李元妮害怕。这个人物后来对养父的亲近,对养母的排斥,似乎都来自于这种非正常感觉,地震仅是一个爆发点而已。

  唐山地震是在1976年,所有的“余震”都应该围绕着那个年代的观念而派生,如果演来演去,把“余震”放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放到今年的雅安地震,都能讲得通,都看着不过时,只不过是演员换了身衣裳,导演给道具做了做旧而已,那只能说明,这种万金油式的表达不成功。(心中的湖)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