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爸爸去哪儿》呼吁父亲归位

2013年10月24日11:27  东方早报

  《爸爸去哪儿》在教育专家的眼里被视为寓教于乐、兼娱乐性与教育意义于一体的亲子类综艺节目,可为父母提供一些教育孩子上的启迪。

  为什么是《爸爸去哪儿》,而不是《妈妈去哪儿》?

  幼教专家、上海东方幼儿园园长毛美娟认为,首先,女性比起男性更注重自我表现和形象,因此爸爸在节目中更能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而且,如果让妈妈登场,一定会心软,忍不住帮孩子,孩子们得不到更大的挑战和锻炼,产生依赖感,节目从而也不会那么有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父亲的介入往往能让孩子发展得更全面、更聪明,性格也会变得更勇敢、更有担当。原因在于爸爸对孩子比较“放手”,任其自由成长。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曾受全国妇联委托,参与制订《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他认为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中国存在“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过早开发”、“过高期待”的现状,母亲一直充当着保护孩子的角色,父亲的介入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勇敢、冒险精神,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改变独生子女唯唯诺诺、退缩、害羞、娇气的通病。

  对于这点,毛美娟也表示赞同,“这样以爸爸带孩子的亲子类节目能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育儿应是父母共同的责任。”

  “郭涛[微博]父子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位爸爸平时和孩子的互动会比较多,你不难看出他们之间会像朋友那样交流。”毛美娟回忆起第一期《爸爸去哪儿》的内容说道,“看得出郭涛很注重儿子小石头的独立性培养,剧中小石头一个人拿着线索去找烧饭用的铁锅,没有爸爸在身边,小朋友还是很独立、勇敢的。比起郭涛的儿子,林志颖[微博]的儿子Kimi的能力就显得逊色一些,父亲长期不在身边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因此他怎么也不肯离开爸爸跟其他小朋友做游戏。此外,模特父亲张亮对儿子很是束手无策,可以看出孩子一直都是妈妈在带。”

  像郭涛这样,相信自己孩子能力的父亲就是一个好榜样。这档节目除了可以引发爸爸对孩子的关注之外,还能促进孩子对爸爸的感情。

  毛美娟说,“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课堂,充满了不定因素和挑战。节目头两期拍摄地点选在农村,能增加挫折指数,让孩子们自由发展,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和悬念感。”

  《爸爸去哪儿》第一期中有一个在农村选房子的环节,有的破旧不堪连个厕所也没有;有的极其脏乱,炕上还有死蜘蛛;最好的则是带有电视、装修齐整的村长家……面对差距如此之大的5个住处,5对明星父子采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谁住哪个。“可能大家的关注点都在谁会抽中那间倒霉的‘蜘蛛屋’,但这个小小的抽签机制却能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除此之外,你还能看到很多‘大孩子带小孩子’的实例,这是独生子女现在很欠缺的。”毛美娟说道。

  关于节目设置挑战性这点,杨雄也颇有感触,“节目第一集的开头是在凌晨5:30叫醒5个孩子,为什么不是8:30?从娱乐的角度来看,如果是等孩子自然醒后再拍,节目必定没有看头。从教育的角度来看,5:30的时间设定是为了模拟军训化的场景,鞭策孩子克服睡懒觉的惰性,这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同时也传递给观众一种悬念:孩子能坚持得住吗?”

  而在男女比例设置方面,他如此解读:“节目中一共有3对父子、2对父女。这么编排的原因在于主体在父子身上。男孩一般比较顽皮,又有点‘小大人主义’,常常会让局面状况百出,男孩比起女孩更有故事。而女孩却只有两个极端——不是过于成熟,就是过于依赖。王岳伦[微博]的女儿就是前者——情商很高,而田亮的女儿则是后者——哭闹不已,因此相对于3对父子,编入少量的2对父女是为了与其形成对比,主要的看点还是在男孩身上。”

  这次,观众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有许多刚生完孩子没几年的母亲观看节目后会产生十分强烈的共鸣,认为父亲往往会在日常照顾孩子中缺位,几位明星爸爸在节目中种种束手无策就是很好的证明。母亲们观后便“数落”自己的丈夫、拉丈夫去看,“接受教育”。所以,在育儿教育上,几位专家都呼吁父亲归位:“爸爸,你别走。”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