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视2013综艺盘点:把明星当噱头

2013年12月18日03:40  北京青年报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爸爸去哪儿》《爸爸去哪儿》

  2012年的众多中国电视节目中,新鲜出炉的《中国好声音》一枝独秀,堪称一时佳作。2013年各家卫视频频出招,从年初的《我是歌手》,年中的《中国梦之声》、《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的选秀大战,直到年末的《爸爸去哪儿》,中国的观众在这一年中经受了各种娱乐盛宴的洗礼,到头来仔细回忆,却发现一路走马观花,没哪朵花值得自己买账,仔细咀嚼之后,甚至感觉各大卫视的出招都大同小异。

  星光之黯

  大咖变身 演技好就是噱头好

  或许是因为去年《中国好声音》的大获成功,2013年的娱乐节目一窝蜂地扎堆唱歌比赛,其卖点大多集中在“明星导师”上。但对挑剔的观众来说,看多了就觉得没有新意,甚至审美疲劳了。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再到《快乐男声》、《爸爸去哪儿》,这些都把明星当作了节目的最大噱头,明星看多了,只能让观众越来越没感觉了。

  自年初的《我是歌手》开始,各大卫视都开始变着法儿地为他们设计各种角色。“土鳖青年”黄晓明[微博]进军《中国梦之声》,由演员成为导师,便发表宣言“我觉得我来上这个节目,肯定是被人骂的,但也正因为这样,我就放开了玩儿,随便high,瞎玩儿瞎闹”,随着节目的开播成为了网友心目中的卖萌“二哥”。更有让商业明星走入节目当学徒的《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以及帮明星变身跳水健将的《中国星跳跃》,越来越多的明星在节目中挑战着新的角色。

  演技好、话题多的嘉宾历来是各大节目的座上宾,当年的杨二车娜姆成为了“超女”中最有噱头的嘉宾。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仅有话题已经不能从诸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了,现在节目对于嘉宾的要求是不但名气大,而且演技要好,噱头要足。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所说,“比大牌的怪现象,是因为综艺节目同质化倾向,一个节目成功,千万个节目跟风,不出奇招就不能成功。”而后诸多大牌有人跳水、有人当学徒、有人当爸爸,不一而足。各大卫视出招千变万化,却都是打的明星牌。

  原创之殇

  国产困局 舶来品比本土货有市场

  2013年的各大综艺节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舶来品众多,国产货明显不再吃香。《光明日报》有文章统计了今年的暑期档电视节目,“我国卫视平台出现了13档音乐选秀类节目同步播出的热闹场面,它们大多出自国外电视节目的模式引进”,因此2013年被称为“海外综艺节目模式引进井喷之年”,《中国好声音》、《梦之声》、《爸爸去哪儿》等取得不错收视的节目都拥有外国血统。

  而不少观众都表示对国外引进的电视节目的关注要明显多于国内传统的收视达人《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爸爸去哪儿》很好看”,微博上,铁杆粉丝们对芒果台的传统娱乐霸主《天天向上》有些失望,“感觉《天天向上》越来越没啥意思了,这些年来改动很少,现在越来越多地在为别人做推销,总让人看的时候有种被强暴的感觉,虽然每期都有看,但是心情不一样了。”

  相对于一些从外国引进的节目动辄破3、破4的收视率,国内的大牌娱乐节目应对起来显得很没底气,更不用提已经被网友踏上了一万只脚的某歌赛。同为暑期档的《中国红歌会》在其他节目的围攻之下,收视率连创新低,突围战第二场的收视率仅为0.383,与最为红火的《中国好声音》相差了十倍还多。

  短命之痛

  竞争透支 难产“富三代”

  湖南卫视[微博]的《爸爸去哪儿》俘获了大批中国观众,其版权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被网友形象地称为“肥腻盛宴中一道清爽可口的素菜”。一如当年的《中国好声音》,第一季之后,观众都翘首以待第二季。但是《爸爸去哪儿》会不会像第二季好声音一样,迅速被同质化呢?

  此外,一个暑期档13档选秀节目的残酷竞争也耗光了国内的选手储备。几年前有香港音乐人高呼“大规模的重复选秀将迅速掏空内地音乐人才的储备”。去年高晓松[微博]也忍不住发声:“比赛太多,优秀的选手升级后的空白,很难再找到这么多同样优秀的人才来填补。”而到了今年,甚至大多数的网友都已经意识到了选手储备的匮乏,“看了两季好声音,最终记住的只有一个吴莫愁[微博]!”有人担心,好声音的模式潜力被严重透支,恐怕很难逃过“富不过三代”的民谚。

  娱乐节目倒退,文化节目却有些亮点。比如《成语英雄》和它的姐妹篇《汉字英雄》,河南卫视把自称“已经看透电视” 的崔永元请来挖掘故事,学者钱文忠负责剖析成语渊源,讲述成语背后的文化故事;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负责指导选手画画,通过绘画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倒是别开生面,是一档有文化的“娱乐”节目。正如钱文忠先生之前给出的“文化”、“真诚”四字评价,每一个环节都不做作,不故作艰深,也不贩卖文化,而是本着谦逊简朴、虚怀若谷的文化精神,让观众真正得到寓教于乐的文化知识,盼望这档节目之后碰出越来越多的文化火花。

  商业之惑

  拼命赚钱 涸泽而渔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成功与否,中国的电视节目大都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对他们以及节目品牌的透支。第三季好声音冠名费高达2.5亿,整个节目广告繁多,被网友诟病,“广告期间插播节目”,《中国好声音》成为了中国好生意。第一季选手原创作品许久才发布,有乐评人评价他们的作品,“没有特别让人惊艳的”、“整体感觉没有太大亮点”。第二季选手比赛还未结束便登上了大规模巡演的舞台。有媒体指出:好声音艺人们自我标榜的“music梦想”顺利转向了“money梦想”,曾经来势汹汹的全产业链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节目品牌透支严重,让人担心很多节目会不会走入一个“新鲜感退却—市场接纳度下滑—加速炒作—热度下降更快”的恶性循环。

  同样,《爸爸去哪儿》还没结束,网络上就铺天盖地地展示明星爸爸和明星孩子们穿的、用的各种奢侈品牌,仅一件童装单品就贵得令人咋舌,以致有网友戏称这是一档富二代比拼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群富一代领着富二代演给全国屌丝看的,为什么屌丝们还看得那么带劲?”

  而《中国梦之声》也悄然降低了此前高调宣传的全国巡演的声音,该巡演被称为是《中国梦之声》的“1.5季”,号称“将完整保留梦之声的偶像阵容”,然而最高1280元的票价(原定北京场)却引来网友吐槽:“号召力有限”。还有网友说:“别老想着赚钱,与其这样不痛不痒地巡演,还不如多注重于几个好苗子的个人发展上。”

  事实上,过早、过快的商业化也暗示着主办方的信心不足:艺人到第二年就没有人气,节目本身也很可能被淘汰——这些杀鸡取卵的短命节目和艺人(艺术生命)们,说到底还是一个原因:没有原创。

  ◎文/瑚琏 竹西歌吹

(责编: 颜芥之)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