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魏坤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14年01月09日01:40  北京晨报

  上周五晚10点,江苏卫视[微博]的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一经开播,荧屏上便掀起了久违的头脑风暴。四位在记忆力、辨识力上各有所长的选手展示了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被普通观众看好的选手为何屡遭淘汰?握有“生杀大权”的Dr。魏是否权力过大?“最强大脑”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都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

  质疑:Dr。魏权力过大?

  回应:专家团幕后坐镇

  《最强大脑》首播后,“判官”Dr。魏,魏坤琳,这位35岁的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副教授被质疑权力过大,三位评审陶晶莹、梁冬、李永波被认为存在感不足。虽然专业背景过硬,但Dr。魏会不会有“看走眼”的时候也成为观众担心之处。

  对此,节目组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节目中只有Dr。魏一个科学家,但他并非“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专家顾问团,一部分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30余人组成的专家团,还有就是“超级脑人才库”,即20余位中外专家组成的顾问团,共同确保《最强大脑》节目的专业和权威。

  据悉,专家团队一方面需要出具选手的脑力能力评估报告,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游戏挑战难度的评估,让两者相匹配。节目中的挑战游戏,都是经过了反复测评才生成的。

  质疑:“高手”也被淘汰?

  回应:力排“习得性技能”

  如果用“十万里挑一”来形容本档节目的选手遴选,一点不为过。据了解,节目组寻找选手的途径有三:第一,通过专业途径搜索世界脑力竞标赛的高人;第二,通过媒体报道以及坊间传言,实地寻访脑力牛人;第三,通过各类活跃的脑力兴趣小组,比如在果壳网、豆瓣社区等来搜罗。

  在全国经过一番地毯式的挑选后,最终进入大名单的选手有300多人,再经过层层挑选后,最终留下了50名选手。节目组负责人介绍,“在选择时,我们抱着不相信和刁难的态度让每位选手去展示技能,并且对给不出科学解释的技能进行二度复检。我们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人自称是透视眼,戴着眼罩挑战任务,最后被我们识破用的是特制眼罩。此外,对于‘习得性技能’坚决排除,比如有能把字典倒背如流的老人,这种技能虽然看起来很厉害,但因为不是天赋技能,也不能达到‘最强大脑’的门槛。”

  晨报记者 冯遐

(责编: sisi)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