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 副研究员 王志刚
新浪娱乐讯 编剧刘和平七年磨一剑,推出现象级大剧《北平无战事》,与当下充斥荧屏的戏说和搞笑剧相比,这部电视剧是一部厚重和严肃的历史剧。其之所以能抓住观众的眼球,靠的就是精心构思的剧情以及背后所展现的宏大历史背景:进入1948年以后,国共内战逐渐走向全面决战的势态,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也出现全面崩溃的局面;这时,以蒋经国为首的国民党新派系推进“币制改革”及反腐,试图力挽狂澜于既倒,但最后终究回天无力;而中共地下党所领导的第二条战线则加紧发力,学生运动、策反工作逐渐进入高潮。
对于这样一部严肃的历史剧,剧中的许多人物是否有历史原型,这也无疑是观众的兴趣所在。有的人物和原型几乎可以一一对应,如“王蒲忱”、“马汉山”;还有的人物原型则由来自多人,属于组合而成,如“方孟敖”等人;还有的虽然也能找出接近的历史原型,但两者有一定的出入,很难直接对应,如“何其沧”、“徐铁英”等人。近来有不少朋友问及当年典故,故此略作整理,让大家在观剧之余,能对历史背景稍有了解:
“方孟敖”:其实是两个人
被“建丰同志”(蒋经国)评价为“能力卓越,唯精唯一”的“方孟敖”是本剧的男主角,他原本是国民党空军笕桥航校(即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上校教官,实际是中共地下党员,因涉嫌通共并“抗命轰炸开封”一案被送上军事法庭,后被蒋经国特赦,重新任命为国防部北平运输飞行大队兼经济稽查大队队长,奉上级命令于北平解放前夕随国民党撤往台湾。
从笕桥航校军官的出身看,“方孟敖”的原型应来自解放战争时候两位著名的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第一位是笕桥航校上尉飞行教官谢派芬。谢派芬是安徽黄山芳村人,毕业于国民党航空机械学校、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空军军官学校。1942年,被国民党空军派往美国进行战斗训练。1943年回国后,任中美空军联队一大队分队队长,先后在印度和中国上空对日作战39次,获国民党空军多枚奖章和三级复兴勋章。
国共内战爆发后,他内心十分痛苦,曾对人说过:“打日本,义不容辞;打自己人,我不干。”每到单独执行任务的时候,他就总是将炸弹投掷到荒郊野外,或者把机载武器实施平射。经过笕桥航校中共临时支部书记吕云荪争取,谢派芬于1948年11月秘密加入中共。
1948年底,国民党准备将笕桥航校迁往台湾。起初,中共地下党组织决定谢派芬随学校迁台,继续做隐蔽战线工作。但随后,党组织改变决定,要求其驾机起义,以打击国民党空军的士气,并带动国民党空军人员倒向革命阵营。1949年1月3日,谢派芬、中尉飞行教官蒋声翰等机组5人驾驶1架美制C-46运输机从杭州起飞,飞抵解放区的郑州,受到中共方面的热烈欢迎。之后,谢派芬加入人民解放军空军,并于1949年10月1日国庆大典时驾机飞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后来,他又多次立下战功并获得嘉奖,还担任过湖北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89年病逝。
第二位原型是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中尉飞行员俞渤。俞渤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军人世家,其父亲曾是白崇禧的手下,官任国民党中将。14岁时,他的父亲因遭日机轰炸而身亡,母亲随后病逝。后来,身怀国仇家恨的他考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并赴美受训。回国后,他在第八飞行大队任飞行员。由于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他在执行一次轰炸解放区的任务时,不愿将炸弹投到村庄上空,而是故意投到荒野上。1948年8月,他被中共地下组织秘密发展为中共党员,并随后成为第八飞行大队中共临时支部的书记。在接到上级指示后,1948年12月16日,俞渤等机组5人驾驶一架B-24型轰炸机在南京起义。由于机械故障,机组未能完成轰炸总统府和大校场机场的任务,遂北飞到达石家庄,回到人民怀抱。后来,俞渤加入人民空军,曾担任过空军第一航校参谋长和副校长,于1974年病逝,年仅48岁。
“何其沧”:专业不是经济学
学富五车且性情耿直的“何其沧”是本剧中的重要角色。在剧中,他是燕京大学副校长,也是国民党政府的经济顾问,受“建丰同志”的特意委托,和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一起设计代号为“孔雀东南飞”的币制改革方案,以挽救国统区的经济。他鼓励子女追求自由,同情参加学运的师生,并时常出面保护他们。
从燕京大学副校长的身份看,“何其沧”的原型有可能是当年的燕京大学代理校长陆志韦。燕京大学成立于1919年,校长原为美国人司徒雷登。1929年后,燕大在中国注册,自此必须遵守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定,校长由中国人担任。这样,司徒雷登此后出任教务长,而中方校长被称为“代理校长”,实际上相当于副职。1945年至1945年期间,燕大代理校长为陆志韦。
不过,与剧中“何其沧”不同的是,陆志韦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其专业并不是经济学,也不可能是国民党政府的经济顾问。但是,他主张民主,反对内战,并亲身参加了反对蒋介石政权的民主运动,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勇气。北平解放前夕,他坚决拒绝胡适等代表蒋介石政府提出的邀请,不去台湾,而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52年燕大被分拆后,他被调入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后来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革期间曾受到冲击,1970年病逝于北京,终年76岁。
“徐铁英”:北平解放前夕畏罪逃跑
虚伪善变的“徐铁英”是本剧中重要的反派角色。在剧中,他本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前身为中统)联络处主任,因参加赴北平调查民调会贪污案的五人小组成员而出任北平市警察局局长。
不过,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1947年成立的国民党党通局在局本部共有6个处,包括了党派调查处、党政调查处、特种经济调查处、统计处、总务处和交通管理处,并没有剧中出现的“联络处”,想必此处是刘和平老师的艺术再创造。
所以,我们从历史人物里,是很难找出徐铁英在中统内对应的原型人物。不过,如果从北平警察局的角度来看,倒是有个人物可以与之相比, 1948年北平市警察局长共有过两任,7月30日之前为汤永咸,之后为杨清植。杨清植并非出身中统,但曾担任军统特务团团长、河北站(设在保定)的站长。从出身特务这一点来说,徐铁英和杨清植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抗战胜利后,杨清植就在北平保定一带活动,策划过不少针对地下党和进步人士的阴谋,曾经一次就在保定逮捕了20多人,株连近百名进步人士。出任北平市警察局长后,曾参与过北平解放前夕针对各学校学生运动领袖的“八一九”大逮捕。1948年12月北平解放前夕,他畏罪逃跑。其后情况不详。
“马汉山”:曾是军统五大金刚之一
江湖习气浓重的“马汉山”也是本剧中重要的反派角色。在剧中,“马汉山”是军统出身,担任北平民食调配委员会副主任,北平市民政局长,是“曾可达”反贪的主要对象。
“马汉山”就是在历史上,特别是野史里颇有些名气的马汉三。他早年曾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后来倒向蒋介石方面,加入军统。抗战期间,他曾出任“忠义救国军北方支队”察绥站站长。这一时期,马汉三与王天木、陈恭澍、刘艺舟、乔家才并称为军统在北方的“五大金刚”,受到戴笠的特殊赏识。抗战胜利以后,马汉三还被戴笠任命为军统北平站站长,并担任过国民党北平行辕肃奸委员会主任委员、北平市民政局局长等职。1948年,马汉三在南京被毛人凤秘密处死。关于他的死,坊间多有传闻,历来传说是因为军统查出其在抗战期间曾经变节降日,抗战胜利后在审判川岛芳子时又曾经截留国宝九龙宝剑(由孙殿英从东陵乾隆墓中盗出)并为戴笠所知,遂铤而走险策划了谋杀后者的阴谋,故而将其处死。这一说法显然有一定的演义成分,后人对此也有争议。实际上,派系之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马汉三出身西北军,并非蒋系,国共内战期间又违背蒋介石的旨意,支持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这就难免招来牢狱之灾和杀身之祸。
“王蒲忱”:104岁高龄离世
阴险狡诈、冷酷无情的“王蒲忱”是本剧中另一个重要的反派角色。在剧中,“王蒲忱”是国民党政府国防部保密局(其前身为军统)北平站站长,同时也是蒋经国太子系所建立的特务组织铁血救国会的成员,阴险狡诈而冷酷无情。
“王蒲忱”就是王蒲臣。历史资料显示,王蒲臣是浙江江山人,是戴笠的同乡。1935年,经戴笠介绍加入军统,是军统“江山帮”的重要人物之一。抗战期间,曾在“忠义救国军”、第十一战区、第八战区等处任职。抗战胜利后,曾担任过军统局平津总督察兼肃奸委员会督察组组长,保密局驻北平少将督察长等职务,是军统及保密局系统在北方的重要负责人之一。大陆解放前夕,他逃往台湾。2006年,他以104岁的高龄去世。
除了以上外,在本剧中,还有一些特点非常鲜明的重要角色,如运筹帷幄的担任北平分行襄理职务的谢培东,勇于牺牲的担任中央银行北平分行金库副主任的崔中石,以及燕京大学学委负责人严春明等人。但是,由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北平地下战线构成比较复杂,不仅有平行组织,互不打通的“南系”(由中共中央上海分局领导)和“北系”(由华北局城工部领导)两大系统,而且还有各种外围组织,因此,这些角色都很难找到原型。
剧本不是历史,各色人物虽有原型,但也必须进行充分的艺术加工,聊作此文,算不得真正的历史研究,也希望大家能在观剧之外略有收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