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摄影/春阳
2005年的时光流转到前童古镇,也要在这迂回的街巷和老屋前凝固片刻,7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的青藤黑瓦、画栋门楼、小桥流水,能够轻易地把人拉回到一段曾经的朴拙岁月。电影《理发师》便是在一些坚守着昔日华贵的苍凉老宅中,逆转着深邃时间的纹路,营造着几十年前的梦影。
导演陈逸飞把浙东宁海的前童镇当作了一块散发着灵性与韵味的画布,这里的一切
对于表现一个久远的故事而言是那么恰到好处。镇上至今有人居住,黄昏时分炊烟袅袅,水渠边的石台上,女人洗涮忙碌,孩童们追跑嬉戏……在陈逸飞一声“开拍”的果断中,光阴一下子就放慢了脚步。在长而窄的巷子里,陈坤扮演的陆平和曾黎扮演的嘉仪将要首次相遇。陆平提着行李,左右张望,寻找他要投奔的住处,在这里的一个拐弯处,嘉仪骑着自行车出现,把一个俊俏的背影留在他视线之内。
陈坤在片场很沉默,一副淡然的样子,导演一声“开始”,陈坤立刻入戏,走走停停地张望着。这个镜头被反复了多次,陈坤的态度始终是一样的,平静之中有一种忧郁。陈逸飞为陈坤鼓掌,表示赞许。女主角曾黎梳着两条辫子,穿着薄而素雅的裙子,推着一辆自行车,很清纯的样子。那辆自行车可不是普通的车,它是英国的一辆古董车,是剧组花了一万多借来的,刹车不在把上,而是需用脚踏,车子骑起来并不容易,尤其在不平的卵石路上。曾黎告诉记者,车子很难控制,在她骑时,还需要一个“副驾驶”,在后面推她一下。看到记者们纷纷围着昂贵的车子摸来摸去,“副驾驶”很是心疼:别再弄了,再弄要收费了。曾黎穿的旗袍开叉很高,她骑在自行车上,向大家笑着说:“上世纪30年代的人还挺开放的,穿成这样还骑自行车。”
陈逸飞:导演就像品酒师
导演陈逸飞对色调、灯光的处理极为考究,因此拍摄节奏有些缓慢,陈逸飞告诉记者,电影计划于5月关机,目前拍摄了五分之一,因此“白加黑”———日戏夜戏接着拍就是《理发师》剧组繁忙的写照。“磨合期间总是要费些心思。”陈逸飞说道,“但演员们都非常不错,进戏快,对于一场戏能提供几个方案。”这次拍摄被陈逸飞评价为“非常愉快”。
注重视觉的陈逸飞并没有忽略故事,他表示,《理发师》的节奏很快,环环相扣,整个故事高潮迭起,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在动荡时代中的命运。影片从20世纪30年代讲起,一直持续到1953年。陈坤扮演的理发师很“另类”———他是美容沙龙中的名角,随身带着的柳条箱里是一部留声机,在给人理发时播放音乐,这既显示了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又显示了他独特的尊贵气质。手提箱作为一个元素将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贯穿全片,并引出主题音乐,带动情绪。
颇有想法的陈逸飞表示,自己是电影的崇拜者,在他看来,电影是一个比绘画更有挑战性的视觉载体,他从中享受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感觉。与绘画不同,电影考验着导演在瞬间的辨别力,对此,陈导如何应对?陈导表示自己就像一位品酒师,要用阅历和超脱作出自己的判断。
陈坤:像“味道”一样融入角色
“深紫色的天鹅绒、青蓝色的石板路……”陈坤对于《理发师》感觉的描述,是如此虚幻,却又让人颇有感悟。他希望自己像一种悄然无形的味道融入角色,那里面没有陈坤,只有一个叫陆平的理发师内心悲喜的起起落落。
讲述角色时,陈坤仿佛进入了只有他自己能看到的画面:“我看到了一个南方的男孩,他很自卑,因为在那个年代,他的职业不可能在别人面前炫耀。这个理发师唯一的快乐,就是在为人剪好头发后,那人给予他的一个微笑。陆平喜欢曾黎扮演的嘉仪,但是他不说,即使在嘉仪与国民党军官订婚的时候,他也是淡淡地笑着,嘉仪说‘我们要是早些认识就好了’,陆平依然笑着答道:‘来得再早,我也只是一名理发师……’”
陈坤略带忧郁的描述,使得一个柔弱的男子跃然而出,他的心里很纯净很内敛,没有勇气说出一些话,在那个年代里,他能做的就是给嘉仪做好头发,然后在嘉仪结婚时,自己躲在暗处嗟叹一番。他面对世事所有的反应都只是在心里。对于外界拿姜文和他做比较,陈坤表示,一部电影能够完成自己的一种感受便很知足,创作的过程是感性的,因此他不会想一些没有必要的问题,让自己感觉不舒服。作者:肖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