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交响曲》
1941年9月,德国对苏联开战已3个月,兵临列宁格勒城下,肖斯塔科维奇开始创作《第七交响曲》。他晚上在音乐学院屋顶巡逻,乐谱上于是留下独一无二的标记“BT”,它的意思是“空袭”。1942年,乐曲谱写完成。当年8月9日,由列宁格勒广播交响乐团在围城中公演。80人的乐队东拼西凑而来,排练时他们的体力只能支撑15分钟左右。但音乐给了乐手
们力量,也通过广播将勇气传给了每一个列宁格勒人。
《神圣的战争》
《神圣的战争》由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作词,苏军红旗歌舞团第一任团长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作曲,它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歌中唱道:“起来,巨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消灭万恶匪群!……保卫亲爱的祖国,伟大的联盟!/让高贵的愤怒,像波浪翻滚/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怒吼。
60多年来,无数音乐家用各种方式演绎了这首气势磅礴的战歌。每一次收听,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莫斯科保卫战中那句传遍战场、传遍世界的誓言:“俄罗斯虽大,我们却无处可退,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
《喀秋莎》
《喀秋莎》是一首俄罗斯民歌,也是一种让德军闻风丧胆的武器。她代表着俄罗斯女性最坚强和最纯真的感情,她是俄罗斯的美丽传说。
《众神的黄昏》
《众神的黄昏》可谓二战中德国纳粹的符号。在长达12年的纳粹统治时期,德国和被占国家内到处都可以听到这首乐曲。每逢纳粹党大会召开或群众集会上,尤其是当希特勒检阅军队,举手行纳粹礼的时候,《众神的黄昏》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背景音乐。音乐本身与纳粹无关。可是,当年就在这种音乐伴奏下,无数犹太人被驱逐出家园,背井离乡,亡命国外。
《莉莉·玛莲》
这是一首一战时德国士兵谱写的歌曲,却在二战时传唱在各个战场、各个阵营的军队中,现在流传下来的竟有几十种语言的版本。也许是因为它那哀伤的曲调,离别的主题,是战争中所有士兵的共同心声吧。
《弥撒》
这不是一首在教堂中由孩子们演唱的圣曲,这是二战中德国纳粹党卫军第一装甲师军歌。这是一首节奏强烈而简单的乐曲,曲调几乎从头至尾都处于一种高亢的状态之中。
《老兵不死》
这是一首随着美国士兵的吉普车传唱在北非、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歌曲。据音乐专家考证,它的曲调来自一战时英军的一首歌,后来被美军士兵重新填了词。最后,又通过艾森豪威尔之口成为美国军人直到今天依旧倍感自豪的荣耀。
《啊,朋友再见》
这是一首属于游击队员的歌。由于战时和战后的特殊环境,他们中的大多数就如歌中所唱,默默无闻地牺牲,没有一块墓志铭,只有战友当年在山冈上,为他们插上的一枝野花,依旧在春天灿烂绽放。
《时光流转》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国华纳电影公司一名审阅剧本的人听了罗斯福总统著名的广播讲话后,心潮澎湃,马上决定要物色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剧本投拍,以向英雄致敬。这样就诞生了电影百年中的不朽之作《卡萨布兰卡》和一首缠绵至今的情歌《时光流转》。
《黄河》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窑洞中,围着火盆,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创作出了迄今仍最具震撼力的中文合唱曲《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