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音乐 > 大型多媒体音乐剧《周璇》专题 >正文

伊能静专访:泡泡音乐剧沸腾的夏天(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00:28 新京报
伊能静专访:泡泡音乐剧沸腾的夏天(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多栖艺人伊能静在多媒体音乐剧《周璇》中扮演女主角。

  西洋正统音乐剧被引入我国后,发展数十年也未能修成正果,没能获得大众影响力和取得相应的商业成功。但如今兴起的一种带有鲜明的流行文化烙印的非正统“音乐剧”,却开始在演出市场大放异彩。不做学术探讨,只做现象分析,“泡泡音乐剧”应运而生了。日前,音乐剧《周璇》正在上演,对于新兴的流行音乐剧形式,女主角伊能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谈了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个新剧种,音乐剧引入我国并独立上演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小画家》,生动的剧情,优美的音乐,活泼的舞姿,情感的自然流淌和交融,协调而煽情的舞美,使得音乐剧时刻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但多年以来,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一直比较沉寂。近几年,多部西洋经典音乐剧被引入中国,并进行了市场化的运作,商业上的成绩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内地的原创音乐剧也在进行着从形式到内容的多种本土化尝试与艰难的市场化探索。

  早年的《搭错车》、《山野的游戏》、《四毛英雄传》、《推销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本土的、具有传统气质的音乐剧创作,可是其中能够经得住市场考验流传下去的经典之作几乎没有,原本就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的音乐剧在中国似乎成了高雅艺术。尽管有不同的解释和太多的争议,舶来的音乐剧却开始在我国生根发芽了。费翔当年为了音乐剧抛弃已经在内地的超级明星地位,跑到美国去打拼,再回来时俨然已是音乐剧的内地形象代言人;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王洛勇,因为在音乐剧《西贡小姐》里扮演男主角,而成为华人在百老汇的英雄;流行歌手蔡琴在自己的音乐剧里镀过金后,身价和人气也都一路看涨……

  时至今日,对音乐剧的关注已经从讨论什么是音乐剧、什么是中国音乐剧,到了思考如何令音乐剧走向市场的问题,也许正是这种观念的萌发,让原创音乐剧迎来了异形时代。

  去年,家喻户晓的流行歌坛老天王张学友忽然把一部旧作《雪狼湖》捧到我们眼前,从选角到公演、巡演,获得了引人入胜的全面商业成功。虽然人们对这种打着“音乐剧”旗号的更通俗、更时髦的表演形式颇有微词,认为其与流行音乐演唱会没有本质区别,有辱正统音乐剧的传承,但是这里我们不需要纠缠关于音乐剧的学术理解,毫无疑问的是,大量的观众群体被这种“音乐剧”带进了剧场,越来越多的此类与流行音乐、通俗文化、传奇题材结合的新型“音乐剧”挟裹着主流明星旋风杀进我们的视野,比如《金沙》,比如《周璇》,比如正排演的《电影传奇》。

  那么,我们尝试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一被冠以“音乐剧”名称的新兴娱乐体裁,并且斗胆命名为泡泡音乐剧,“泡泡”者,POP(流行)也,它们与传统音乐剧比较,更丰富、更多元、更亲切,也更容易取得市场成功。

  这个即将到来的夏天,演出市场因为这些接踵而至的“音乐剧”而沸腾着。我们只是期盼,除去各式噱头与华丽的背景,泡泡音乐剧们能多冒出些关乎艺术品质的泡泡,这样,无论是观众还是投资人抑或制作人、创作单位、演出团队,大概都要美得冒泡了,不仅有利于市场消费群体的培育,更有利于音乐剧的长远发展,此等美事,何乐而不为?(小宝)

  正统阐释

  什么是音乐剧?音乐剧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欧美大陆,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以爵士音乐、舞蹈为主的音乐剧到摇滚音乐剧,再到类似有现代歌剧概念的欧洲音乐剧,音乐剧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保留着相当艺术水准的大众化演出形式。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综合艺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现存的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

  音乐剧将这些不同美学范畴、不同审美方式、不同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高度综合起来,它向观众所提供的,是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听觉与视觉并重、表情与造型俱备的综合性剧场审美效应。
伊能静专访:泡泡音乐剧沸腾的夏天(组图)
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

伊能静专访:泡泡音乐剧沸腾的夏天(组图)
百老汇的骄傲:音乐剧《猫》。

  伊能静:应该勇敢地推翻概念

  新京报:《周璇》定义为多媒体音乐舞台剧,目前这种多元化的音乐舞台剧,和传统音乐剧、话剧都不一样,你觉得好吗?

  伊能静:首先我觉得它是一个好的现象,还属于外百老汇的阶段。因为百老汇已经成熟到一个剧院就是为这部音乐剧而设,无论是《西贡小姐》还是《歌剧魅影》都是这样,剧院和舞台是融为一体的,而在国内还没有这样的创举。现在国内的分类都是方便观众辨识,但在国外就只有百老汇和外百老汇,它有戏剧的类别,但不会去定义“剧”的舞台形式。国内因为音乐剧在创作探索的初期,于是就必须给它个名字,普通观众才能理解原来他欣赏的演出还有这么多元素,但其实等他进到剧场,他们根本不关心会不会有多媒体,而是要看到底是不是个好看的“剧”。

  新京报:那你觉得中国音乐剧问题出在哪里?

  伊能静:我觉得是投资人的意识停滞,他们认为我只要花钱了就一定要回收,他们不愿意慢慢培育。在外百老汇,大部分团体都是靠商家资助,建立所谓艺术基金。而我们的广告商宁愿花几百万做广告,也不愿意资助文艺团体。希望有剧院专门为音乐剧而设,从而成为城市旅游项目,就像我们去百老汇一定要看《猫》。我们有自己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牡丹亭》,要把汤显祖的《牡丹亭》改成百老汇音乐剧,好比女版的《歌剧魅影》。

  新京报:那么到底什么是多媒体音乐舞台剧呢?

  伊能静:其实,没有人真正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多媒体音乐舞台剧,如果告诉你这里面有音乐、有多媒体也是一种误导。在中国,舞剧、舞台剧、音乐舞台剧无论叫什么,都是在初期,好像马奎斯的书中说,这个世界还很新,一切都需要手指去指,我指到树了,就叫它树。我认为这种分类对市场不好,对媒体不好,对制作剧的人本身也不好,有点矫枉过正的感觉。但多元素的舞台剧是新生事物,就像我们把影像故事叫电影,把有旋律的声音叫音乐,但我们并不会把周杰伦的音乐叫做饶舌歌。所以,我觉得对于目前的分类,应该有人勇敢地去推翻这种概念,让它健康成长。

  新京报:对国内的多元素音乐舞台剧有何印象?

  伊能静:非常关注。比如《半生缘》、《琥珀》、《金沙》。但我从来不苛求。我知道国内的评论有的时候非常苛求,也许他们都是对的,但我觉得这就是舞台剧的成长过程,它在青春期不会没有问题。

  新京报:也有人说,中国就没有真正的音乐剧。

  伊能静:这种说法不公平,如果一棍子打死,就会让许多怀抱理想因而犯错的人不敢再做了。比如《雪狼湖》,我认为它非常成熟,因为张学友不会辜负每场的观众,不会认为每场演出是上班,最重要的是对创作的思考。采写/本报记者 天蓝
评论锦瑟华年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伊能静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