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自《青红》参赛第5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后,不断有吸引眼球的报道见诸报端。最近又有消息称,王小帅将在6月初偕剧组人员在9天内走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5个城市,成为至今国内电影宣传中“走场”最多的一位导演……《青红》已成为5月底6月初略显低迷的国内电影市场的一个绝对焦点。对于一部艺术片来说,这样的“动静”是否正常,值得商榷。
《青红》得奖值得高兴,尽管戛纳的评审团奖并不是所谓的“戛纳铜奖”(说“安慰奖”似乎比“铜奖”更贴切),但是能够站上戛纳的领奖台就是一种荣耀。《青红》趁热上映,适时地进行一些宣传也无可厚非。然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相关的“新闻”其实使用的都是商业电影惯用的炒作手段,这固然能一时吸引眼球,但很快会让人厌倦,继而对电影本身产生逆反心理,而这和《青红》这部艺术电影的身份是不符的。
记者在戛纳看过《青红》,该片诚然是国产电影中品质非常高的一部电影,两个小时娓娓道出一个上世纪70年代的家庭故事,画面精致、情感细腻。但该片的实质使其不可能成为一部拥有很大观众群和高票房的卖座电影。该片在戛纳放映时,既有中途“抽签”者,也有当场睡着者。这样一部属于“小众”的艺术电影,其宣传理应更注重对电影本身的宣传和推介,夺得柏林电影节“银牌”的《孔雀》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如果《青红》这样的艺术片走上短视的炒作之路,其结果很可能既让原先的目标观众失望,也无法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
本报记者周铭
影片《青红》剧照图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