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中国猫”有前途

2012年08月26日07:19  信息时报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8-26来源: 信息时报

  谢奕娟

  第一次观看音乐剧《猫》,是在2008年,《猫》剧澳洲巡演团第一次在广州体育馆连演8场。坦诚的说,尽管现场附有中文字幕,尽管鄙人英语至少也过了“六级”,但对该剧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只留下一个淡而又淡的轮廓,以至于这次在上海观看中文版《猫》首演时,生发出许多“第一次”的发现和惊喜。

  第一重的惊喜来自歌词,猫剧改编自艾略特诗集那些密集且略带晦涩的台词,成为中国观众看懂《猫》的第一个障碍。但是汉化以后如何不显得拗口且不改变原意,则是大多数中文版音乐剧存在的问题。不得不说,在中文版《妈妈咪呀!》之后,中国音乐人在台词汉化上已经寻找到了更多“感觉”。有好几首歌曲,中文的音韵与旋律的美结合的如此贴切,几乎有浑然天成的感觉,而像“就是玉皇大帝也拿他俩没招”、“碰碎了个花瓶据说产自明代”之类的本土化台词更让演出频现火花。

  演员栩栩如生的表演和舞蹈是该剧另一亮点。演活一只猫,并不是披上一层猫皮那么简单。猫的举手投足、猫的机敏、猫的轻盈、猫与人类若即若离的关系,不经过细细琢磨是演绎不出那种味道的。除此之外,每只猫还要展现出自身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中了风的“剧院猫”格斯不停颤抖着猫爪,他忧郁的叙述令人联想到那些老态龙钟的孤寡老人;“魅力猫”格里泽贝拉的眼角眉梢透着饱经沧桑那种风尘女子的味道;而“领袖猫”老杜特洛诺米则像极了丐帮帮主。《猫》中大量的独舞、双人舞、群舞场面是演员要挑战的一道难关。整场演出下来,又唱又跳又要保持气不喘,还要在倾斜8度的舞台上表演“风火轮”、“中国功夫”、32圈的“挥鞭转”,没有深厚的基本功是做不到的。

  作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猫》并不只有那首《回忆》会让你萦绕在耳,它充满摇滚和流行味道的音乐在它问世30年后的今天听来依然并不落伍,中文版演员在整体上不错的唱功,也为演出加分不少。三个小时的演出能让观众一直保持着兴奋而不觉冗长,这已经相当不易。而中文版的《猫》能够立得起来,至少也证明了中国音乐剧人才的综合素质已经有了相当的提升。中文版的音乐剧朝着向世界经典音乐剧“描红”这条道路摸着石头过河,或许真能闯出一片天来。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