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音乐 > 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专题 >正文

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曲目介绍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0:00 新浪娱乐

  1. 肖斯塔科维奇: 节日序曲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y Shostakovitch 1906-1975)是前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1906年生于圣彼得堡,11岁开始创作,13岁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1925年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引起世人注目。肖斯塔科维奇一生共创作了147部作品,其中获奖的有30余部之多。他的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音乐构思和发展规模宏大,标
题性的大型作品占主导地位。他的音乐语言极为复杂和大胆,不少作品带有某些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诸多争议。肖斯塔科维奇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旋律剑拔弩张,节奏繁衍多变,情绪热烈,他的音乐既充满感情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性。1960年后,肖斯塔科维奇成为苏联作曲家协会领导人之一。

  《节日序曲》创作于1954年,是作曲家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七周年而创作的,并于同年11月6日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乐曲节奏明快,气势磅礴,以热情、生动的音乐语言,庄严、辉煌的艺术形象,描绘了苏联人民欢度节日的景象,歌颂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首歌唱祖国的庄严颂歌。作品被指定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主题曲。

  2. 柴科夫斯基:圣女贞德的咏叹调(女中音独唱)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他的音乐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作品旋律优美,通俗易懂,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歌剧《圣女贞德》又译作《奥良姑娘》,是柴科夫斯基根据席勒的同名剧作、巴比埃的话剧《约纳·达尔克》(亦译《圣女贞德》)和梅里美的歌剧《约纳·达尔克》编写的。歌剧讲述法国民族女英雄约纳·达尔克的故事,其中约纳·达尔克一角既可由女中音饰演,又可以由女高音饰演。该剧于1881年2月13日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

  3 柴科夫斯基:双人舞 选自《睡美人》

  Tchaikovsky: Pas d'action - variation d'Aurore from

  舞剧《睡美人》首演于1890年的圣彼德堡的马林斯基剧院。故事取材于法国诗人、作家夏尔·贝劳童话集中的仙女故事《睡美人》,也是柴可夫斯基与著名舞剧编导彼季帕继《天鹅湖》以后,合作的第二部舞剧。《睡美人》堪称是俄罗斯19世纪末大型芭蕾舞剧的顶峰之作,柴可夫斯基为其创作的舞剧音乐旋律动人、高雅流畅,全面、充分地发挥了芭蕾舞蹈技巧,再加上五彩缤纷的布景服装,素有“古典芭蕾的百科全书”之称。   

  双人舞是芭蕾舞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舞蹈形式。双人舞在概念上不仅是“两个人跳舞”,而形成为一种特定的表演格式。古典舞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双人舞常常被处理为全剧的核心舞段,占据着重要位置。双人舞通常采取三段式进行:慢板、变奏、结尾。双人合舞(不论是慢板或快板)要求男女双方和谐默契、浑然一体,而变奏一般都包含着复杂的高难技巧。

  这段双人舞曲,旋律优美,选自舞剧的第三幕。故事进行到这里,王子按照紫丁香仙女(公主的教母)的引导,战胜重重险阻,来到已沉睡了百年的王宫,并最终战胜了女巫。当王子轻吻沉睡着的公主时,公主醒来,全城也随之沸腾起来。爱情最终战胜了魔法,大家开始为两位新人举行婚礼,各方的来宾纷纷献上自己的舞蹈,公主和王子跳起了这段著名的双人舞。

  4柴科夫斯基:连斯基的咏叹调“青春你在哪里” 选自《奥涅金》(男高音独唱)

  Tchaikovsky::Lensky’s aria ‘Kuda vy udalillis’from< Eugen Onegin> (for Tenor Solo)

  除了大量的器乐作品之外,柴科夫斯基还写过至少十部歌剧,尽管其中的道路充满了挫折,可他仍旧坚持着在歌剧方面的努力。除了《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今日经常上演的剧目外,还有很多不为人所了解的歌剧也同样十分优秀。

  歌剧创作于1877-1878年,是根据普希金的小说是改编而成的,全局共分为三幕。1879年3月的首演大获成功,据说一向吝色褒扬之辞鲁宾斯坦在看过演出之后跑到后台为柴科夫斯基献上了一个巨大的花环。当这部作品在欧洲上演后,更受到了德沃夏克、马勒等作曲家的高度赞扬。

  剧情简介:

  青年诗人连斯基,将好友奥涅金带到了隔壁拉丽娜的庄园,而态度冷漠而倨傲的奥涅金深深地将拉丽娜的女儿塔吉亚娜迷住了。而塔吉亚娜的表白却被奥涅金理智的回绝了。在拉丽娜家的舞会上,奥涅金被一些饶舌夫人取笑,心中不悦,他恼恨连斯基不该将他带到这里。为了报复,奥涅金开始向连斯基的恋人奥尔加大献殷勤,这一举动激起了连斯基的愤怒,两人约定要决斗。在决斗中奥涅金开枪将连斯基击中致死。若干年之后,从海外漂泊归来的奥涅金重新见到塔吉亚娜并向他表达爱意,经过内心的斗争,此时已身为人妻的塔吉亚娜也用同样的方式回绝了奥涅金。

  这首《青春你在哪里》选自歌剧第二幕的第二场,使连斯基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河边,即将与奥涅金决斗之前,回忆起昔日的友情时所演唱的一首咏叹调。

  5 鲍罗丁:波罗维茨舞曲 选自《伊戈尔王》(合唱、乐队)

  Borodin: Polovtsian Dances from < Prince Igor> (Orchestra and Chorus)

  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 1833-1887)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从小就对科学和音乐同时发生浓厚的兴趣,1856年从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科学上有重要发明,二十五岁获医学博士学位,后任医学院教授,因此鲍罗丁也是“强力集团”中学历最高的一位成员。直至1869年(三十六岁)《第一交响曲》公演前,一直是业余音乐爱好者。之所以能在化学、音乐两大领域中获得成功,一方面由于他的努力,另一方面要归功于他的音乐老师和朋友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人。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作品主题和他研究的化学公式,一位评论家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一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主要作品有:《第二交响曲》(勇士)、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和两部弦乐四重奏,和歌剧《伊戈尔王》,为俄国民族交响乐和室内乐的创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歌剧《伊戈尔王》是鲍罗丁本人根据12世纪的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自编台本于1866~1887年期间创作的,这部歌剧既有宏伟的历史场面的描写,又有深刻的抒情气息,同时也是鲍罗丁最具创作个性的一部作品。然而作曲家在去世前未能完成,后由其学生格拉祖诺夫和好友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续写完成,1890年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首演。

  剧情简介:

  在古俄罗斯的布基弗尔城,伊戈尔王和王子率军抵抗波罗维茨人的入侵,不料战败并被敌人俘虏。在波罗维茨人的营地,王子和波罗维茨的康恰柯芙娜公主相爱,而伊戈尔王一心逃回祖国,以“报仇雪恨,拯救俄罗斯!”波罗维茨正教徒奥弗路尔愿意帮他逃跑,但未被接受。波罗维茨康恰克汗很欣赏他的刚强、豪勇,表示愿意释放他,但要他答应不再与波罗维茨人为敌,遭到伊戈尔王的拒绝。又一批俄罗斯俘虏被押到了波罗维茨人的营地,俘虏们悲诉祖国的灾难,希望伊戈尔王接受奥弗路尔的帮助,为了拯救祖国而设法逃脱,伊戈尔王答应了。正当王后为思念丈夫而在哭泣时,伊戈尔王回来了,人民高唱“大王回来,我们得福”,欢迎为他们谋利的伊戈尔王脱险归来。

  《波罗维茨舞曲》又名《鞑靼人之舞》或《波罗维茨人之舞与合唱》,原带合唱声部。选自歌剧《伊戈尔王》第二幕波罗维茨人的首领康恰克汗向被俘的伊戈尔王劝降遭到拒绝后,命女奴向伊戈尔主献舞时的音乐表演。该舞曲音乐中既有悠长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线条,又有粗犷、热情奔放的波兰舞曲节奏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休 息

  Intermission

  6 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Glinka: Overture from < Ruslan and Lyudmila>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 1804-1857)

  格林卡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自幼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喜爱、熟悉当地民歌,1830年赴意大利求学。1834年回国后, 格林卡决心根据俄罗斯的题材,按俄罗斯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即运用自己的创作才能来发展本国的音乐,特别是发展民族风格的歌剧。在完成他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后,1837年,他被任命为宫廷唱诗班乐长,与此同时,他开始着手构思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之后格林卡游历欧洲,1857年病逝于柏林。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两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不仅是俄罗斯歌剧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他的代表作还有管弦乐序曲《马德里之夜》等。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写作断断续续进行了五年多的时间,一直到1842年才完成并于同年十一月首演。该歌剧是根据俄国大文豪普希金的讽刺长诗写成的,整部歌剧贯穿着勇敢、自信而乐观的精神,其主题是善良必定战胜邪恶。这部歌剧的序曲写得尤其出色,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需要乐团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7穆索尔斯基:鲍里斯的独白:“我获得了至高的力量”,选自《鲍里斯·格杜诺夫》(男低音独唱)

  Mussorgsky: Boris’ Monologue: “I have attained the highest power” from Boris Godunov (for Bass Solo)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sorgsky,1839-1881)

  穆索尔斯基出身于庄园主家庭,从小学习钢琴,但未曾正式学习过作曲。在十余年的军旅生活中他就开始创作,之后又结识了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终于1858年脱离军界并与四人共同组成了“强力集团”。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組曲《图画展览会》以及歌曲《跳蚤之歌》等。 穆索尔斯基的音乐语言,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俄罗斯风格。但他的很多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作曲家的精神带来了重大的打击。

  穆索尔斯基唯一完成的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四幕)创作于他29岁时,共历史6年之久。剧本根据普希金的同名戏剧和卡拉姆金的《俄罗斯国史》创作。

  鲍里斯.戈杜诺夫(1552-1605)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在俄罗斯历史上,沙皇伊凡雷帝处死了自己的长子,后来性格懦弱的次子费多尔继位;鲍里斯.戈杜诺夫深得费多尔的信任,但这位沙皇死时没有留下后代,尽管鲍里斯.戈杜诺夫没有皇族血统,但却凭自己的实力登上了沙皇宝座;他成功地统治了几年时间,但随后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俄罗斯境内大面积的饥荒和瘟疫横行,国内局面一片混乱,人们开始将矛头指向鲍里斯.戈杜诺夫,认为是由于他的篡位才致使上帝降罪;一个叫格里高利的僧人趁乱自称是伊凡雷帝的小儿子德米特里,他说自己十年前躲过了鲍里斯.戈杜诺夫的谋杀(实际上,伊凡雷帝的小儿子德米特里在9岁时死去,但没有证据显示被鲍里斯.戈杜诺夫所杀),因此,他打着讨伐篡位者的名义,带领着心怀不满的农民们攻打莫斯科,当他们攻进城时,惶惶不可终日的鲍里斯.戈杜诺夫已经死去,假冒的德米特里做了沙皇,尽管他统治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七年,但却为俄罗斯带来了可怕的内乱、饥荒和外邦入侵,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作为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剧作,它与真实的历史有一些出入。在歌剧中,穆索尔斯基让谋杀成为了事实,并让谋杀者饱受心灵的煎熬,而且还加进了一个预言家性质的角色——傻子。全剧以加冕场面为序幕,剧中的鲍里斯.戈杜诺夫是一个十足的篡位者,他谋杀了皇位继承者——伊凡雷帝的小儿子德米特里,并一直受到良心的谴责,因而终日被幻觉所扰,最终成为自己罪恶的牺牲品,在悔恨交加中死去;随后是叛乱的场面,假德米特里——格里高利率领其拥戴者们向莫斯科城进发,剧终时只剩下傻子一人在舞台上,他预言了俄罗斯的未来:“可怜的俄罗斯!人人哭泣的俄罗斯,你越来越黑暗!无法穿透的黑暗!”。

  由于该剧的剧情的内容过于阴暗,且戏剧色彩对比过于浓烈,在多次修改之后仍遭到当时政府的百般阻挠,1896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又对该剧进行了修订。

  歌剧于1874年1月28日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的指挥捷杰耶夫指挥马林斯基歌剧院录制的《鲍里斯.戈杜诺夫》包含了1869年的第一稿和1872年第二稿两个版本(PHILIPS 462 547–2 [5CDs])。

  选自举中的第几幕,第几场?

  8 柴科夫斯基:大圆舞曲 选自舞剧《天鹅湖》

  Tchaikovsky: Valse from

  《天鹅湖》的故事如今已是家喻户晓,柴科夫斯基在1871年去基辅附近看望妹妹的时候,,在和外甥阅读童话时,看到一个描写一位青年骑士打败恶魔,救出被魔法变成天鹅的少女的故事,于是便开始构思。他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四幕舞剧《天鹅湖》,并于1877年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

  《天鹅湖》可以称得上是现实主义舞剧的典范。 剧情大致是:被魔法师罗德伯特变成天鹅的奥杰塔公主,在湖边与王子齐格弗里德相遇,倾诉自己的不幸,告诉他: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使她摆脱魔法师的统治,王子发誓永远爱她。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魔法师化成武士,以外貌与奥杰塔相似的女儿奥吉莉雅欺骗了王子。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岸,在奥杰塔和群天鹅的帮助和鼓舞下,战胜了魔法师。天鹅们都恢复了人形,奥杰塔和王子终于结合在一起。关于故事的结尾还有一个版本,是说悲愤的王子和公主跃入天鹅湖中,顿时,魔王的魔力消失了——正义战胜了邪恶,坚贞的爱情战胜了万恶的妖魔,魔王也最终死去。天亮了,王子和公主在另一个世界相依相偎。

  柴科夫斯基为舞剧《天鹅湖》创作的音乐就象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每一场的音乐都极出色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画,具有深刻的交响性。这些充满诗情画意和戏剧力量,并有高度交响性发展原则的舞剧音乐,是作者对芭蕾音乐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从而也使《天鹅湖》成为舞剧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这首《大圆舞曲》选自第 幕。

  9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雪娘的咏叹调,选自《雪娘》(女高音独唱)

  Rimsky-Kosakov: Snegurochka’s aria: “S podruzhkemi po jagody” from Snegurochka(for Soprano Solo)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Nikolay Rimsky-Korsakov 1844—1908)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著名俄国作曲家、教育家,俄罗斯乐派创始人之一。他继承了格林卡的传统,所作歌剧和交响曲颇具东方色彩,晚期作品以强烈不和谐与变化音和声而接近现代主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强力集团中最年轻、最多产,也是学识最丰富的作曲家。他的创作领域十分广泛,歌剧方面尤为突出,有《五月之夜》、《雪娘》、《金鸡》、《姆拉达》、《萨特阔》、《沙皇的新娘》等十余部。此外,他还为先后去世的穆索尔斯基和鲍罗丁整理、修订他们未完成的作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教学上也颇有成效,先后培养了像格拉祖诺夫、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米亚斯科夫斯基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

  歌剧《雪娘》是作曲家根据奥托洛夫斯基的同名剧作亲自编写的,又名《春天的童话》。作品于1882年1月29日在圣彼得堡首演。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神话,在贝连捷伊的一座红山,春美人和冬老人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叫雪娘。听说太阳神打算毁灭雪娘,在她的心底燃起爱情的火焰,于是他们决定把雪娘留在了人间。然而心中没有爱欲的雪娘终日孤苦、冷漠,令她心动的列尔不爱她,而她又对爱自己的米兹基尔毫无感觉。直至春美人登上河岸,才赋予雪娘爱的本能,但这爱情必须躲过太阳神,否则雪娘就要被毁灭。在太阳神日的黎明时刻米兹基尔终于找到雪娘,他们彼此终于相爱了,但雪娘的幸福并不长久,太阳神射出的万丈光芒令雪娘融化了,米兹基尔悲不自胜地投湖自尽。

  这段咏叹调选自

  10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乐队、合唱、中国铜管乐队)

  Tchaikovsky 1812 Overture (Orchestra, Chorus and Chinese Band)

  《1812序曲》是柴科夫斯基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部作品之一。作品的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1812序曲》完成于1880年10月,关于创作的起因有两种说法:一是柴科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邀请,为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该教堂曾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被战火焚毁)的重建而作,另一说法是尼古拉·鲁宾斯坦委托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创作的。

  也是柴科夫斯基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之一。作品于1882年8月8日首演,演出中动用了超大规模的乐队,并在结尾处加了一个军乐队,还动用了大炮。有趣的是柴科夫斯基本人之前并不看好这部作品,在写给他的主要资助者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序曲将会非常嘈杂而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太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然而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加上乐队宏大的气势以及乐曲末段的钟、鼓和排炮齐鸣的热烈气氛,大受当时的听众的欢迎,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812序曲》描写的是俄法战争的历史:法国拿破仑于1812年调动了上万大军侵入俄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逼近莫斯科。 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放弃莫斯科,三十万居民百分之九十从城中撤出。 农民们纷纷加入游击队,烧掉了粮食,使拿破仑的侵略军在冰天雪地里饿着肚子作战。拿破仑的军队由于经不起俄军的反攻和游击队的袭击,结果惨遭失败,拿破仑绕道穿过德国境内才逃回法国。俄国人民以骄傲的心情读着库图佐夫的对军队的文告:“勇敢和胜利的军队!你们终于站在帝国主义的边疆了。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救星,俄罗斯用这个名字来欢迎你们,你们在这次迅速进军中建立起来的不平凡的功绩,使全国人民都感到惊奇,并带来了我们永远的光荣。” 序奏的前半部分是庄严的众赞歌, 用以描写拿破仑侵入俄国境内时群众的苦恼情绪和人民在大难临头时祈求上帝保佑的情景。旋律选自宗教歌曲《上帝,拯救你的众民》。随后力度加强,速度加快,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民抗敌热情的高涨。序奏的最后,圆号吹出了骑兵的主题。 音乐的主部主要是描写战斗的,描写了拿破仑军队的逼进。音阶上行下行互相对抗,描写敌对势力的博斗,旋律如旋风,节奏似痉挛。 中段,铜管、木管和弦乐交替奏出了法国《马赛曲》片段,描绘了法军的猖狂与暴虐。 炽烈的战斗平静下来之后,副部主题揭示了俄国战士们思念家乡的心情,俄罗斯的民间旋律展示了士兵们热爱祖国,怀念亲人的心情,也描写了战士们休息时的欢快场面。其后,是另一个俄罗斯民歌为旋律的主题,幽默而热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作品的展开部和再现部运用了以上各种音乐元素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马赛曲》已逐渐失去耀武扬威的性格,转入低音区,旋律显得支离破碎,完全被淹没,预示着侵略者必将失败的命运,而俄罗斯人民却节节进逼,并最终赢得了胜利。结尾部分极其辉煌壮丽,开始时再现庄严的众赞歌, 之后变为谢神曲和凯旋歌。鼓声、钹声和钟声齐鸣,同时出现了活泼而热烈的骑兵主题。接着,低音铜管和低音弦乐奏出俄国国歌的前半部分,并与骑兵主题相结合,伴随着大炮的轰鸣声,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场面。全曲在欢欣鼓舞、充满胜利喜悦的气氛中结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锦瑟华年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