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音乐 > 2006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专题 >正文

“罗兰之声”电子乐专场 展现中国民族音乐魅力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28日19:39 新浪娱乐

  新浪娱乐讯 2006年10月25日下午4:00笔者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观看了《罗兰之声》流行电子音乐专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前面由中国电子乐器演奏家使用中国乐器音色,以演奏中国乐曲为主;后面由美国、比利时等国家演奏员使用新一代电子打击乐器、电子吉他与合成器,以演奏摇滚、电子舞曲等流行音乐为主。前一部分演奏技术娴熟,音乐对比、表现和艺术性较强,后一部分演奏技术也很娴熟,节奏感极好,但除了从头到尾持续的强烈音响刺激和更加自由活跃的演出现场外,很难找到音乐多元融合的形式和
表现内在而深刻内容的特有魅力。如果不考虑举办方的目的是向观众介绍产品,观众的目的是想了解电子音乐硬件的发展现状,那么,“音乐会”节目主持和演奏员所介绍的产品型号、讲解和演示的产品功能等做法则会成为闹剧。

  25日晚上7:30笔者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又观看了由国际电子音乐研究所(EMS)为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带来的专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作品,即纯粹的电子音乐和具有交互性质的电子音乐作品。其中布鲁斯•格雷摩为埙和计算机音乐而作的《九个片段》以及李•兰迪为人声、笙和电子音乐而作的《SHENG》都用了中国民族乐器,反映出作曲家寻求新的声音素材的创作理念,也应证了作曲家张小夫认为“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观点。整场音乐会共8部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构思、声音元素、制作理念和对技术的微结构处理等艺术个性,每部作品的每个细节都依据音乐的需要而设计,可谓是精雕细琢、千锤百炼出的艺术精品。

  两场音乐会,两种观后感。前一场内容丰富,现场气氛活跃,大多数观众关心的是什么乐器?什么功能?什么效果?笔者认为称之为乐器展示会更为恰当。后一场音乐会为本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增光添彩,为

中国电子音乐界带来了新思路,也激励了中国电子音乐的创作热潮(外国人看准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我们还等什么!)。

  两场音乐会,两种观后感。如果说前者是富有活力、自认为老道的年青人,那么,后者则表现为年青,充满活力的老道人。徐玺宝/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锦瑟华年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